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本文着重论述音乐欣赏的作用、特征,音乐欣赏过程以及有效指导学生音乐欣赏,加强审美教育等问题。

  一、音乐欣赏概述

  (一)音乐欣赏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态度和训练审美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基本目的的。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学生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1]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的手段。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陶冶情操,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音乐欣赏是最令人欣慰的,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人类创造音乐的美好感情,保持、唤起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感,使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使他们更加聪明,并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更大的满足。音乐欣赏在中小学学生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据调查,在北京城乡22所中小学960人中喜欢和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占总人数的71.4%。

  2.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谁领会、接受、理解音乐艺术越深,谁的精神(感情)生活就越丰富,谁的生活就越有意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外部听觉训练达到丰富内心情感、意识的目的。在中小学音乐欣赏中领会、接受、理解音乐,要求能够分析和描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能够以恰当的标准评价及音乐表演,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的关系,能理解音乐作品唤起情感和情绪所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段的目的。

  3.提高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他们喜爱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并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音乐欣赏活动可以

  组织和调动更多的人投入音乐生活。音乐使人更易于动情,它不受其他音乐形式、设备、技术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定的听力,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美。音乐欣赏可以引起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便于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音乐欣赏学习具有题材广、体裁多、容量大、方法灵活的特点。它寓知识于音乐,在开阔学生音乐视野上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知识、风土人情等的方方面面,还要接触各历史时期、各文化圈及许多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可以说,音乐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全书”。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二)音乐欣赏的特点

  1.主观色彩。音乐主要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而,欣赏音乐是一个复杂的感情与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音乐欣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生活态度等;必然要分析音乐中创作、表演手法及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历史背景;等等。这些都需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

  2.情感效应。音乐信息从功能上说具有弥散性,它是一种多功能重叠信息,对欣赏者激起种种生理的、心理的效应。这就是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效应。当学生为音乐作品感动而产生共鸣时,他们几乎与音乐浑然一体,达到忘我的状态。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自身的体验,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正如《元曲选·序》作者臧晋叔所说,使欣赏者“宛若身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慕者色飞”。[2]

  二、音乐欣赏过程

  音乐欣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动态的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层次性。音乐欣赏学习过程可参照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3]一书中对“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划分,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如下图示:

  (一)音乐审美直觉阶段

  审美直觉是审美与艺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注意和感知等心理因素。

  1.音乐审美注意。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这是对音乐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态度的过程。最初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关注,引起审美注意。审美注意指审美心理活动对一定审美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接着产生对该对象萌发一种追求憧憬,一种朦胧兴奋—审美期待。它能强化学生审美驱动力,激起审美热情,进入角色,从“实用态度”转化为审美态度。

  影响学生审美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一定有冗余度。冗余度指欣赏者对作品熟悉的程度。当学生对某作品极为熟悉时,这首作品对他来说变是冗余度高。反之,当学生对某音乐作品的作品风格、演奏风格感到陌生时,这首音乐作品冗余度就低。若作品对学生是极其复杂新奇时,学生的喜爱反应处于负值水平,随着多次聆听,音乐作品对他们由复杂新奇走向熟悉的偏好、喜爱等反应渐渐达到最高点。其二,学生的审美心境、情趣和观念。学生心境欠佳或审美对象不符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观念,都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注意。

  2.音响感知。音乐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和前提。人耳听到音乐信号的瞬息,大脑听觉中枢立即将这个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号相比较而感觉出这个信号的特征和美丑。由于知觉的参与,欣赏音乐不再是孤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而是对音乐完整乐曲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音响感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对乐曲轻重缓急与节拍律动周期的感受。学生内心节律迎合音乐节律就会产生同步效应。音响感知的深层次,是对乐曲的整体感受,包括乐曲结构、旋律走向、织体组合、音色变化的审美感知。

  3.通感。通感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感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悦耳的歌声字正腔圆就像一串珍珠,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效果。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通过通感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深化音乐审美感受。

  音乐审美直觉阶段,涉及美感直觉的问题。综合研究成果表明,美感直觉过程是很复杂的,是模糊性、可感性、无意识与知觉意象、表象意象的交织,它还未达到形成意识、观念和明确形象的地步。正是出于它是可感性形象与模糊形象的交替,因之它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二)音乐审美体验阶段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体验,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像、联想和情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想象和联想。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描绘,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才能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

  (1)从作品内容想像作曲家的意图。这种想像,基本上不超越原作品含有的信息意图,学生自由生发的想像成分较少。其音乐作品包括描绘性音乐,如钢琴曲《战台风》;情节性音乐,如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情节性强的叙事性音乐作品,如舞剧《天鹅湖》音乐等。学生可以从音乐的自然信号中去联想,通过标题提示去联想,通过曲调信号模式化(如哀乐就成为一种信号模式)去感觉,将乐曲的情节描绘比拟为另一情节描绘去感觉,等等。

  (2)在音乐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像,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如唐代诗人李颀欣赏音乐的诗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所记:“……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无云阴且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坠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4]这段文字以诗人赏乐的奇特想像,浮想联翩,生动地描绘了琴曲的哀怨感人。

  (3)以音乐作品的情境诱发自由想像。欣赏那些较为抽象、情境模糊的音乐作品(如无标题音乐)时,为了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就需要欣赏者展开自由想像。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生动地描写了小克利斯朵夫欣赏音乐时那种无拘无束的想象。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欣赏活动包括欣赏者的创造性。

  2.情感体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过程。情感体验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求得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一方面要悉心倾听音乐;另一方面要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的表现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音乐审美欣赏在审美体验阶段,情感体验更深刻更丰富。学生随着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审美情感得到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加上想像、联想的推动和促进,使审美情感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说明优美动人的歌声,强烈地激发听众的情感体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听觉记忆和审美感受。

  (三)音乐欣赏审美升华阶段

  审美升华,实现作品与学生“物我两忘,心神合一”,发生共鸣和顿悟,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音乐欣赏的审美升华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像、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

  1.理解与顿悟。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也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只有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才能到达音乐欣赏审美升华的境界。这时,对音乐形式的感知,是在理性认识指引下对音响及其组合形式的完整欣赏。对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体验,也是在理性的指引下更深刻更明晰的怀古体验和想像联想。同时,又由于了解了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无穷意蕴,大多蕴含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要把握这种“弦外之音”,需要引导学生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意境中,理解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获得顿悟,使审美感受得以理性的升华。

  2.共鸣。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极致是情感共鸣。共鸣是感觉、知觉、想像、情感、思维,特别是想像心理功能在欣赏对象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心态。没有情感激发,也就没有想像的展开,没有想像就没有音乐欣赏,更没有共鸣的产生。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惜我则沮弃……”[5]秉性慷慨的人听到悲壮的声音而赞赏不已,有涵养的人看到含蓄的作品便手舞足蹈;喜欢浮华的人观赏华丽的篇章就兴高采烈,爱好猎奇的人,接触到新奇的作品便感奋起来。这就是共鸣。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注意问题

  (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倾听音乐

  美国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倾听音乐是反复的,要多听几次,要有分析地听。通过欣赏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通过倾听音乐,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要创造条件,使聆听与生活紧密结合,将好的音乐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校应当为学生定期或随时创造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机会。组织学生倾听音乐,要考虑年龄特征。对于低年级学生聆听时间要短,或者是听曲子的一部分。同时,要加强聆听前后的指导,以帮助并吸引学生理解音乐并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多听,包括多听各种音乐,不断扩大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兴趣,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6]我国音乐家朱践耳提出;“我认为理论家、音乐家、作曲家都具有三副耳朵;一副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副是听现代音乐的;一副是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他不说,还应该增加一副听流行音乐的耳朵。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于增进对音乐的爱好、兴趣,对从比较与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很有裨益。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热衷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只喜欢这一种类型的音乐,而对艺术性更高、内涵更为丰富的高雅音乐却不愿问津,这样就很难提高能力。对于学生的音乐偏好,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疏导,在不断扩大音乐欣赏面的同时,逐步在学生中建立和应用对音乐作品以及音乐表演的质量效果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健康积极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得到提高。

  无论是欣赏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初听、复听,重点的地方反复听、有分析地听,用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倾听音乐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如分析作品使用的音响,人声与乐器的类别、音色;分析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旋律、音程和弦、和声是如何配合和进行的;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的运用、音乐体裁、表现手段等。此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利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描述音乐中的事件,以此表现对欣赏音乐的感知、记忆能力等,也不失为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的好方法。

  (二)充分而适当地发挥通感的作用

  由于中小学手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养学生专注不断地倾听,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从古至今人们以点头、拍手、摆身、歌舞等形式参与音乐,它可以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这种形式是对青少年学生特具吸引力的欣赏方式。

  在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发挥诸感官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这里,必须注意以语言、文学、绘画等形式所表现的对音乐的感受,绝不可以等同或代替音乐作品本身。更不要把过多的甚至全部精力放到猜测音乐的具体内容与形象上去,从而干扰对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成功地体验作品感情,利用各种形式再现形象是有益的、必要的。然而必须恰当,把握分寸,善于捕捉、再现似又不似的形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另外,对于音乐作品标题和题材内容的介绍,也应当认识到这是对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是一种概括性的“预示”,不能代替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听赏。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关于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等有关介绍,切不可牵强附会,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要少而精。不要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

  (三)选择多样化的听赏音乐方式

  1.可供选择的听赏方式。

  (1)消遣式听赏—以音乐为背景,为其他活动的伴奏或陪衬。这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听赏方式。

  (2)运动式听赏—以身体动作对音乐作出反应,也可称之为反射式听赏。

  (3)联想想像式听赏—随音乐回忆、联想或想象,然后用语言、文字、色彩、图画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记忆式欣赏—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内容之中,描述听过的音乐,也称为强调式听赏。

  (5)结构式听赏—要求分析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作品风格。

  (6)主观式听赏—进入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作家的创作文化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创作特色等,了解表演家的艺术特色、风格等,并对作品与表演进行评价。

  2.可供选择的听赏辅助手段。

  (1)借助视觉—以图片、图谱、图解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见的形象或声音的动作、曲式结构图形。

  (2)借助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听觉体验及对某些概念的认识。

  (3)借助动作—用形体动作,表现描述听觉体验。

  (4)借助场景表演—用简单的戏剧形式表演音乐的某一情节或故事。

  (四)对指导学生音乐欣赏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音乐欣赏观点。音乐欣赏学习有层次性。无论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哪个层次的积极影响,如感官的愉悦,对音乐形式的赞叹,翩翩联想,想像幻想,情绪体验,理性思考等,只要有利于个性和谐的发展,都应承认其是有价值的音乐欣赏。要培养学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关。

  2.重视音乐欣赏的地位。中小学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并沉浸于音乐之中,从中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学会如何欣赏音乐。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3.要有总体设计,加强计划性,目的性要明确。要充分考虑与其他音乐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音乐创作学习、表演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等有利时机进行音乐欣赏。可以把欣赏学习分为愉悦式聆听、理解式聆听和评价式聆听三个阶段。对音乐作品的粗听、细听、精听,不必平均使用力量。还有许多音乐作品,由于篇幅过长,结构复杂,教师可以选择片断或加以删节,以便学生能较多地接触音乐名作。

  4.加强针对性,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听赏方式。中小学生的生理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特点,应该选择最适宜他们的方式—参与音乐听赏,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进行音乐欣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是被动的听赏学习应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快乐中走向灿烂的未来。

  5.一切艺术具有形象性、立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创作、表现、欣赏的规律。运用舞蹈、戏剧、文学、美术、影视等姐妹艺术帮助学生欣赏音乐,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

  6.律动活动(随音乐的大肌肉运动)是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律动活动在音乐——听音乐的耳与看乐谱的眼——运动着的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交流、合作的密切关系,获取音乐、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感知音乐。

  7.选材要谨慎。要精选音乐欣赏教材和音响、音像资料。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名家、名曲,接触音乐精品。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族的优秀民间音乐,以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

  注:

  [1] 转引自曹理:《普通音乐学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2]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84年“序二”。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68页。

  [5] 转引自刘勰:《文心雕龙》,齐鲁出版社1984年版。

  [6] [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音乐课之说课    下一篇:比较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