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实践学习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课堂实践活动也益见其重要地位。在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占有重要地位置。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就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实践学习呢?我认为应开展好三项活动,处理好三种关系。三项活动是:阅读体验、讨论探究、想象创造;三种关系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一、 通过阅读实践,实现情感体验,达到学生与自然的倾心交流。

  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美文,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训练,使同学们通过阅读这一容动眼、动嘴、动脑、动心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开拓视野,感受自然,激发学习兴趣。下面,以《小溪流的歌》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教师要努力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溪及相关事物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课文的说明对象获得具体的表象。如:微笑的太阳、月亮,五颜六色的卵石,伸出脑袋的小草,漂浮的树叶,追赶的小蝌蚪等,力图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发同学们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样,自然地导入了对新课的学习。

  接着,体验情境,略读整体,取得初步的阅读效果。情境的创设已激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时,是学生亲自体验作者所描述的情境的时刻, 为了使同学们能尽快的进入课文所设情境,教师可以提一些具体的要求或思考题,使同学们有目的性地,结合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这一阶段的阅读是初步的,即使获得的是模糊的、浅薄的、不成系统的认识,却可以使同学们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获得对课文整体性的认识。

  第三步强化情境,精读课文,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像第一段,要把小溪流活泼、欢快的语调读出来。到了第二段,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角色的理解、和枯树桩、枯黄的草的对话,学生自然地读出了不同的感情和语气,表现了小溪流坚定、顽强的决心;到了结束段,更是体现了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此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与所选章节内容相一致的图片,突出阅读重点,可使情境得以强化。在这个环节中,要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同时,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不停巡视,并积极参与,随时点拨,对做的好的同学及时肯定并表扬,力求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讨论,去寻求解决重点、难点的答案,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第四凭借情境,归纳提高,产生阅读愉悦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但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修养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迹,也没有止境,要不断地训练。”(叶圣陶之子叶至善说)因此,点到即止,充分肯定。最后,请同学们带着一种自豪感和向往之情,自由朗读全文一遍,再次品味小溪流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精神。

  二、通过讨论探究实践,学会学生个体与他人的相互协作。

  协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协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协作,缺乏协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初中阶段,课堂讨论和共同探究问题,可以说是常用的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互相讨论、互相协作,不能孤立地进行,它往往要结合其他相关方法综合运用。通过讨论,同学们集思广益,在讨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求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在对观点的阐述中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的方法被广泛运用。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明确讨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作好发言的准备。这个过程可以充分显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增进个体之间的了解。

  其次,在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发表见解,而教师则不时地引导他们围绕议题和中心进行,鼓励学生展开有理有据的争论。

  最后,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概括出问题的答案,肯定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三、通过想象实践,挖掘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它来源于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如科学家提出大胆的设想,总是从现实世界中的规律出发的;文学家创造的典型形象可能不是真人真事,但仍然是以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材料为依据的;即使荒诞无稽的神话,它们的组成部分还是取材于客观现实。想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情感丰富而不稳定、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青少年时期,他们渴望成人的承认与尊重,注重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过多的监督和嘱咐产生反感。有经验的老师无不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支持学生的独创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独创才干,从而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怎样培养创造思维呢?我认为应作到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2、重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3、 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总之,语文课堂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庸,而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堂形式,它密切联系学生、他人、社会,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努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通过互相协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语文,也将会和科学、美术、劳技等课程一样,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实验”、“考察”、“制作”、“设计”等一个又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实践园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生活中作文 在作文中激活    下一篇:求真——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