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积累的一般方式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古人云:“作文必须是靠实……不可驾空纤巧,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这就是说,好文章的形成,七分靠材料,三分靠技巧。学生感到作文难,其首要的,关键的困难是无话可说。因之作文训练时,“物”与“序”相比,“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物”从何来?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苏轼),这就要“积累”,或者说“开源”。古人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文章要靠事实说话。既要重视直接生活素材的积累,又要重视间接生活素材的积累,这才是“开源”的两条基本途径。

  一、积累方式

  (一)从生活中积累

  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的源头,岂能写出清新活泼、情切理真的文章来?翁森《四时读书乐》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自然界的人、事、物只要你多留意,到处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1、观察生活,畅通“活水”。

  这是一种采集式的方法。“生活就是一本活书”,学生在有意无意与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正在逐渐学会生活,所以“生活处处皆素材”。古人作品往往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取材,例如陶渊明《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见陶渊明的生活一定非常困顿,将困顿的生活幻化为优美的词句,也使得陶渊明的诗展现丰富精采的人味。又如张让《回声》:“青炒茼蒿菜,新出炉的面包,橄榄油爆蒜头,迷迭香,咖啡,巧克力,爆香的红葱头,刚采的草莓和玉米,冬天洒进窗来的阳光,大雪后的纯白,春天第一个暖日,新砌的茶,儿子银亮的笑声,躺在床上看书,和所爱的人一起。”罗列生命的可爱,所有颜色、气味、声音、形象,不同浓度强烈的组合,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不同年纪、不同心情、不同场合。而一般人生活范围中有家庭亲情、校园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对社会现象,如果细心体会,也可以萃取许多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把生活引入课堂,让他们在一定的活动化的情境中再现生活,借以实践体验,升华为理性知识。同时也要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能触动灵魂的事物总是有特色的:到野外去领略自然风光,亲近大自然:到社区去体察世态人情,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通过观察来获得准确的、详细的、具体的写作材料,感受生活的真谛。常常鼓励学生善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把那些打动自己心扉的事物记录下来,学生的“源头活水”被激活并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A 跟踪观察

  跟踪观察,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个事物或者自己周围的某一个人物,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反复的观察(这种观察,一般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的),从而获取具体、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会观察、养成留心生活习惯的最初始的阶段。

  比如,同学们经常吃某种蔬菜(或水果),但不见得就能很好地把它写出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种蔬菜(或水果)不是真正了解、熟悉。要想写好这种蔬菜(或水果),就需要对它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做到观察一次就及时地如实记载一次。若生长过程太长,要作好计划,定期观察,并一一记下这种蔬菜(或水果)不同阶段的外形、颜色等。这样,就为写好这种蔬菜(或水果)做了充分的准备。

  又如,同学们从小就生活在妈妈身旁,终日享受着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不见得就能出色地把《我的妈妈》、《妈妈的一天》、《妈妈的星期天》这些文章写出来。其中根本原因还是对妈妈所付出的一切,不十分地了解、清楚。这就需要对妈妈进行跟踪观察,捕捉更多、更为感人的作文素材。

  B 定向观察

  定向观察(也可以叫做有重点的观察),就是对生活中的诸多人物或事物,进行有方向、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从而获得具体、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继“跟踪观察”之后,学习观察,养成留心生活习惯的第二个阶段。

  例如,要同学们写《我尊敬的一个人》。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家庭成员、亲戚邻里、学校教职工等广大人群中,进行有选择的、有重点的观察,进而发现和积累足以表现这一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作文素材。

  又如,老师要同学们在本周写出《我的小伙伴》或《他,真值得我学习》这些作文。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兄弟姐妹、周围亲朋好友、学校同学伙伴等众多人物中,进行有方向、有重点的观察,进而发现和积累足以表现这一人物的、动人的作文素材。

  为了发现和积累表现写作对象身上更生动、感人的素材,在定向观察的基础上,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跟踪观察。

  C 学会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事件。

  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能有什么专门的目的、方向。因此,这种观察是比较难做到的,是学会留心生活、养成良好观察习惯的最高阶段,当然也是同学们应该全力追求以及努力达到的目标。因为,作文中的材料,决大多数来自“随机观察”。

  这就要求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家或是在外),也不论走到哪儿、干什么(上学,遛商场,走市场,串亲戚,看电影,外出旅游,参观等),时刻注意着耳(听)、着眼(看)、着手(触)、着心(想)。总之,自己生活的领域有多大,就把随机观察的范围扩展到多大;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随机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彻底丢掉为了眼下作文才去观察的急功近利的作法。

  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文章。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曾强调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教例:四川省双流中学语文教师吕惠兰将体验探究法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去体验课本上的、生活中的、身边的真善美,去看、听、想、悟,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

  一个深秋的夜晚,吕惠兰利用晚自习,让学生到校园寻找秋天的美。操场上的一颗大梧桐树一片一片飘落的叶子,这是叶落归根,因为它爱生长的这片土地;办公楼前那一排排闪烁的灯光,不正是教师额上涔涔的汗珠吗?道旁的松塔,那是坚韧刚强的哨兵;校园的林阴道上,抬头看月亮,仿佛看到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热爱家乡的情怀……

  这次作文学生们想象丰富,妙语连珠。吕惠兰又把佳作、优美片断、佳句的作者名字在班上张榜公布,让作者朗读自己的优秀文章、片断、句子,作文中的错字、病句也在班上公布,让学生们一起评价,哪些好,哪些不足,大家打分。吕惠兰也把自己写的同题作文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打分。就这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个班当初1/3的学生不知作文从何下笔,现在70%的学生能写出漂亮的作文。

  [font=宋体][color=#000000]2、感受与思考生活[/color][/font]

  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希望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自己的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作文素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星期日早晨,起床后,妈妈收拾屋子,让“我”墩地,“我”墩得很干净,受到表扬,也从中体会到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上午,“我”跑到公园,足足放了两个小时的风筝,欢乐无比;下午,看了世界大片《泰坦尼克号》,很有感触;晚上因贪看电视剧《天龙八部》,耽误了预习功课,只得第二天早上起来紧赶,弄得十分难堪,总算勉强躲过了老师的批评……大家只要认真想一想,每天你身边类似的事绝不会少。其实,这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有的同学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吃饭——休息。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要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等;要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要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要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从中获取第一手作文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教例:要求学生写写初中学生活中你所经历的一件难忘的事,安徽太和中学的老师张利群先播放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支歌。优美的旋律响起: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音乐声中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在这六年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那次经历也许让你终身难忘。就让我们用笔把它记下来当作永久的留念吧。”边说我还把我们曾经一起春游,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参加比赛的照片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孩子们随着深情的乐曲和一张张留下他们灿烂笑容的相片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笔尖流淌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二)从阅读中积累

  开源的第二个方面则是读万卷书,获取间接的生活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章法技巧上,均堪称典范。从范文中吸收营养,乃至背诵一些段落、全文,是“开源”不可忽视的途径。诱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名篇,不仅能获得难以经历的宝贵素材,丰富形象思维的材料,而且可学习到各种风格的写作技能,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育情操,优化人格。这也是一种美育。另外,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中获取间接素材,其个性的鲜明、色彩的斑斓、内容的丰富等方面,甚至超越了直接素材。

  (1)从教材中积累

  从小学到中学,从语文英文到地理历史,每天接触到的教科书,其实是我们写作很好的材料。很多同学舍近求远,反而忽略了手边最丰富的资源。课本中的格言佳句、伟人及时代故事、自然科学中有关生命的奥秘、大自然的法则等等,甚至连数学公式,都可以是写作的材料。

  例如“闲”这个题目,有同学在作文中提到:“‘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整天忙于事业中,是得不到好效果的,‘维持同一个姿势太久,或过长时间持续专心于某件事,会使得肌肉酸痛,注意力涣散。’是体育课本所提到的,造成伤害后,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调养。‘如果眼睛一直注意某种物体或颜色,会产生视觉疲劳,之后,会有互补色来中和。’则是生物课本说的。我们的身体在无意识下,都能自动休闲保护,那为什幺不让自己的大脑休息一下呢?让它偶而也能体会古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欣喜感受,为下一波的冲刺做准备,而不在一连串的忙碌中,盲目追求虚幻,茫然地迷失了自己。”

  教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学了《雨霖铃》,可以让学生从教材中收集有关写明月的诗句。

  学生甲:《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松间明月。

  学生乙:《梦游天上老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已。

  学生丙《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的历史

  学生丁:《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学生戊: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对影成三人”的慰藉。

  同是长空中的月,老杜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怀相邀,有了“对影成三人”的慰藉;王维别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纳兰性德与众不同的见解让人深思:“下弦不似上弦好!”可是外国诗人加里夸斯德的描写更是匠心独运:“正巧在赤道上,正巧在秋分点,正在午夜,从船上看,满月,正在中天。”一“满”一“月”,独自成句,体现了万物的对立又统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充分说从教材中积累材料的重要性,例如下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这是一段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坛故事,写进作文中本毫无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来抒写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积累,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足以写出优美的作文。

  (2)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3)从名著中积累

  教例:开学初,四川双流中学老师刘耀奎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结合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的课文《失街亭》,阅读《三国演义》,从中积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看谁积累得多,期中考试后,我们进行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掀起了学“三国”的热潮。他们课间讨论,课后查找资料,收获是很大的。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三国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文学素养。

  期中考试后,这位老师利用一节课进行了“读”三国学词语的竞赛。

  学生以组为单位,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知道的词语。为了分类清楚,这位老师在黑板上列出条目,一、歇后语,二、成语,三、惯用语。各小组纷纷来到前面,写下了很多有关“三国”方面的词语,特别是歇后语方面写的最多。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学生写完之后又讲了与之有关的故事,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成语方面也有一些积累,如“赤膊上阵、三顾茅庐,乐不思蜀,望梅止渴,赤壁鏊战,木牛流马,七擒七纵”等。每一个成语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学生写完之后,对所写的成语进行了解说,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惯用语方面,学生没有写出来,这位老师提醒道“所谓惯用语,就是人们对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精练概括,并经常运用的句子。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惯用语,同学们知道这两个词语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吗?学生们都回答出了这两个词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按照这个思路。学生们也写出了许多惯用语,如”过五关,斩六将“”既生瑜,何生亮“”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英雄所见略同“”大意失荆州“”挟天子以令诸侯“……学生每写完一个就讲述语句所涉及的故事,不知不觉,一节课结束了。课后学生们说,这样读书不但学习了丰富的词语,而且对名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到这部名著的博大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这样学习,能真正学到知识。

  这样的学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进行积累的兴趣。

  (4)从影视作品中积累

  细心地从生活中积累电视、电脑等众多媒体的广告语,电视剧情中精彩纷呈的人物对白,甚至那些感人泣下的情节,让你魂牵梦萦的故事等等,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浓缩于笔记本上。这些语言往往都紧贴生活,并处于时代潮流的前沿,它们对更好地服务于表现当代生活的题材,是大有裨益的。

  教例①:有一位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确立题目难的问题,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电视剧名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七嘴八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甲:《生死抉择》《黑洞》《老鼠爱大米》

  学生乙:《尘埃落定》《暖春》《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师接着诱导,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能否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借鉴。

  教例②:每次遇到写景的作文,学生几乎选择的是”校园一角“”公园一角“这些地方。似乎它们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所写内容差不多,针对这一点,有位老师找来了一些录像带。

  它们有的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秀美,有的体现了大海的浩瀚,有的描绘了草原的广阔,还有泰山的雄伟,桂林山水的迷人……一节课孩子们在祖国的秀丽山川中遨游,感受着这些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时,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写写那儿的美景。孩子们立刻投入到习作中,把心中的赞美化为文字,记下刚才的所得。语言虽有些稚嫩,却饱含着真情。有些学生还想假期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他们到那里去旅游,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欣赏中写景虽比亲身去体验稍逊一筹,但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习作信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避免单调重复。也可以在感官上刺激学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间万物的奇妙,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思维多样性。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