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多媒体让语文灵动起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现代的社会是科技创新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的教学借助课件演示会更加直观易懂。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也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作为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使它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的。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随着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比如在进行《童年趣事》作文教学时,开课前我先让孩子们观看自己童年的一些照片、片段等,同时配上《童年》这首歌。孩子们马上就进入情境,随着课件的播放或是哄堂大笑,或是激动万分。看过后再让问:孩子们,你们找到自己的童年了吗?那就赶快回忆回忆你的童年生活,找找童年里的趣事吧!想到了,就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童年里有意思的事。这时候孩子们说出的童年趣事往往生动有趣,有的同学甚至讲起童年里的事情滔滔不绝。

  二、直观演示,品味语言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它所表达的意境,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人生历练,通常难以理解到位。如果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形、声、光、色等形式,克服时空限制,将较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具体、灵动的视听形象,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反复推敲中,去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其中“绿”字的美,恐怕是难以一言两句能说清楚的。我通过录像展示了江南的美景,那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有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也从中细细赏析了语言的美,很快领悟到“绿”的精妙所在,它既能表现出“过、满、入”的意思,还进一步突出表现了春风势不可挡,春天绿意盎然。一个“绿”字便把春天写活了,很好表现了春天的动态美。再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的时候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农村生活,他们对乡下人家的任何事物都是陌生的,学生只有通过课件直观的感受乡下的独特迷人,才能朗读出乡下的独特迷人也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情。开课的大量乡下人家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一段的瓜架让学生体会了乡下人家门前的清新可爱,第二段的鲜花更是让学生大开眼界,直呼漂亮,自然也就读出了美,屋后冒竹笋把竹的清新亮丽和笋的可爱淘气展露无疑,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农家小院。可以说课件的运用对学生更好的感悟朗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发想像,创造思考。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側坐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巧妙理解,解决疑难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以多媒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比如在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同学们对剑外、蓟北这两个地名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老师出示一幅地图,借助地图理解这句,学生看到地图就一目了然,不要老师多余的解释。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杜甫背井离乡八年的苦楚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我还是出示了一幅地图,地图出示: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方。老师再加之说明:杜甫的家乡在洛阳,公元755年国内发生安史之乱,杜甫被迫离开家乡,逃难到四川剑外,这一逃就是八年。如今官兵收复蓟北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回家了,我们来看看他的回乡之路。学生看到地图上的千里之遥,立刻理解了杜甫八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即将回乡的激动心情。

  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便是作者的想象,通过看地图学生巧妙理解了杜甫的处境,同时也充分想象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中蕴含的“喜”。

  五、感官享受、能力迁移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把练笔挤进课堂,这不失为能力迁移的好办法。在教学《颐和园》时,充分挖掘文章中游记的写作特点,学习文中出现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分析了文章中的游记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对园中的一处小园“谐趣园”进行描写。课件出示谐趣园的画面,课件的设计中也对观赏顺序进行精心的安排。让学生把画面上的内容写出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画面的提示,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可写。当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读写能力也得到了迁移,动笔的过程就是同学们创造的过程。他们实际练笔的时候,不仅可以吸收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还可以用上过去学的,或者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优美词句,当他们读着自己写的那段话时,一种感受美、表达美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了。事实上的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学生写得生动有趣,又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学以致用,使教学更加高效。

  多媒体和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学生的观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我们的学生兴趣盎然、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灵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材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