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20-05-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善教者,必善问。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经常用启发性的问答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扣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寻求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贯彻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思维、开发智力作为教育目标。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应作为专门的教学艺术,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设问艺术,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切身体验,谈谈一己之见。

  一、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的功效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置疑问难,创设问题情景,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检查教学和反馈信息、沟通师生情感、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功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提问有着各自不同的功效。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导入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起着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使学生和教学保持一致和同步;在变换讲授主题时,从旧主题转入新主题的过渡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直观教具演示时,对文物、地图、音像进行递进式提问,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过程中的纵横联系的对比式提问,可以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认识;在课堂讨论中的中的诱导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的总结提问,为巩固、升华新知识,或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或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使学生自觉地、正确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等。当然,过分僵化提问功效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1、课堂问题的创设方式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有问题,才有自主、创新、发现和体验,如何创设问题呢?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方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科学创设课堂问题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设问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集中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集中于学生认知的疑惑处,集中于教学的关键处,集中于规律的探索处。另一方面,课堂问题的创设,还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既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也不会引起学生共鸣,甚至导致“冷场”的尴尬。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非常有用。

  2、合理地提出问题

  (1)措词确切。 提问首先必须注意措词确切,答案明确。否则措词不当,就会产生概念混乱,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秦灭六国是在那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那六个诸侯国?” 这个问题具体明确 ,“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秦灭六国在那一年?灭了那些国家?”问题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

  同时,提问的措词还应该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特别要顾及各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此外,问题的措词应该简练,语句切不可太长,否则很难让学生找到问题的重心。

  (2)角度新颖。提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味如嚼蜡,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若一反常规的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

  (3)难度适中。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提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如讲完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可提问“你怎样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性质?”学生以前学习过民族解放运动这一概念,前一堂课又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步掌握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但它毕竟和单一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不同。因此,如要将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联系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还得经过一番认真思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时问题应尽量避免那种“怎么样?”、“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简单回答。但也不能偏难、偏深,脱离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

  (4)跨度得宜。从纵向来看,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来看,提问应该有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如果问题的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能立即想起许多相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反之,问题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般说来,新授课时提问的跨度宜小,而复习课中提问的跨度宜大。如讲完“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内容后,可提问:“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从而使学生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5)坡度恰当。问题的提出应由易而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讲《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时,提出一连串问题:①苏联是什么时候成立的?②“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有何影响?③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④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⑤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⑥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⑦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述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必须把握时机,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时刻。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紧接着教师连续问:“火从哪里来?火有什么用处?……-”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如果找不到提问的时机,或提不出什么问题,或者不根据需要无端地提问,都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烦,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提问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上课之初,要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以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从平稳向活跃的状态发展,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时,就要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的思维由高潮转入低潮时,可以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防止学生非教学行为的出现。

  2、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

  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但如果不适当,会适得其反。一节课提多少次问合适,没有统一的定准。一般视教学需要而定,该问则问,不该问则不问。一般情况,教学起始、中间与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在这三个环节中间提问较少。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头脑中灵光闪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同时,每提一个问题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

  3、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和教会学生提问

  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发问,要给学生讨论、发问的时间,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会他们求异思维的方法,悉心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从教学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教会学生善于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来思考,提出问题。

  4、面向全体、及时反应,促进交流

  提问要面向全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同时便于教师全面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差异,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问题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问题,让一般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可让优秀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露脸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参与和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正确分析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误答得原因,分析个别学生的对答与全班大多数同学理解的异同等等。切忌笼统评价,简单处理。同时,教师通过评价、说明、再次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参考书目

  ①《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 刘海燕 编著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长运 主编

  ③《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志才 主编

  ④《中学历史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于友西 主编

  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南方出版社 熊英、李莹 编著

  ⑥《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 徐锡祺 主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历史学习的几种记忆方法    下一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深化历史教学的探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