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英国初中历史教材给我的启示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浅谈英国初中历史教材给我的启示

【摘要】教材首先反应出来的就是这个国家的课程观念。我们的历史教材内容偏向僵化,格式单调,思路古板,注重阶级政治史等特点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依然有着深刻的烙印。本人通过与一些英国历史教材简单的比较后,发现英国历史教科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方式。它侧重的是人文精神的关怀,注重体验型学习,注重史料教学,教材编排灵活等特点,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课改课堂非常需要实践的地方,也是我们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关键词】英国    初中历史教材   启示

 

教材首先反应出来的就是这个国家的课程观念。其中当然包括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体现国家培养人的价值观与目的观。但我们现实中应用的教材好像总不能如人意。内容偏向僵化,格式单调,思路古板,注重阶级政治史等特点依然深刻显露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比如我们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要求如下:

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 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些文字我们几乎耳熟能详。但如果随意翻看我们的教材,我们就会有一种感觉,课标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说法罢了。不管是北师大版,人民教育版,还是华东师大版……这些教材虽然有着很大的改变,但其实质不变。如果没有睁眼看世界,我几乎相信,我们自己所做的就是最好的。在学习过程当中,在我的老师提供资料基础上,本人读过一些英国初中历史教材的片段后,才有着莫大的感慨。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教材应该灵活体现课标,教材在教学当中应该采用多元化形式落实课标的内容。

下面是本人翻译的英国历史教材的一些片段,仅供参考,以方便我谈谈我对英国历史教材的体会。更重要的是考虑当我们拿着一本“死书”时,应该如何灵活地通过组织更好的教学材料,激活自己的课堂,真正做到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的精神。(材料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牡航教授提供的英文版英国初中历史教科书)

第18单元

        热战,冷战——为什么主要的二十世纪战争会影响那么多人?

 

第一部分:引言

二十世纪,战争的数量并不多,但是有三场很重要的战争,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属于热战,哪里都有战争。冷战之所以称之为冷战是因为战争的敌对双方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宣战,敌对的双方是美国和苏联。

这三场战争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它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世界的大部分人都卷入了战争。在战争当中,妇女也被组织起来,小孩被撤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安置。男的,女的,幼小的,他们的家乡都被轰炸了。人们自己发明核弹足以摧毁整个世界。人们因为战争而贫穷。很多人必须逃离自己的家乡或者国家,成了难民逃亡到别的国家。很多人因为饥饿和饥荒变得虚弱。其实,政府所花费在武器上的钱足以改善这些难民的生活,但是政府没有这样做。

 

第二部分:活动时间(环节)

1、针对战争进行思考。

A、每个人谈谈,世界大战对于人来讲意味着什么。

B、写下一个关于世界大战的概念。

C、现在,使用字典去查找战争的意思。

D、哪个概念最准确?是你的还是字典的?解释为什么?

2、收集一些战争典型案例。你可以从报纸,杂志,书本,网络中查找。尽量找到一些像本单元所列举的案例,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部分:(材料资源)二十世纪的战争发生了什么事情?

思考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而人们又是怎样受到影响的。

资料来源1:

(图片)1940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受到的轰炸。

资料来源2:

(图片)军工厂里劳动的妇女,第二次世界大战所生产武器的地方。

资料来源3:

(图片)塞拉利昂的战争带领我们来到利比亚。这里战争非常严重。哪里都有战火。“我什么都没带就逃走了,我就只带着其中一个孩子逃了出来。但是我的其他孩子都给射死啦。他才六岁。如此之多的村民都死了,现在那里已没有一个活口。每个人都逃生去了。”

1997年,法蒂玛逃离了他的家乡塞拉利昂。这是因为内战的原因,这场内战打了九年。更多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像法蒂玛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法蒂玛依然作为一个塞拉利昂的难民活着。

资料来源4:

(图片)在1981年至1990年间。 英国妇女不间断地在英国伯克郡的格林汉康蒙举行反巡航导弹的游行示威。

资料来源5:

一份控诉材料:英国是世界顶尖的三大贸易国之一。那写信给贸易和工业部长,叫他现在采取行动。(解决饥饿问题)——牛津饥饿救济委员会,2000年6月

资料来源6:

(图片)1999年4月,在马其顿营地里的科索沃的难民。

资料来源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日利亚正在尽其所有为战争努力。把锡矿山制成器械,变成军队军用火车或者铁路;尼日利亚的棉花被专门用于制成军用制服,尼日利亚的皮具被用于制成军用靴子,或者要带,或者布帘,变成军用装备。从一本小册子得知,他们的目标为战争而努力。那时的尼日利亚还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资料来源8:

“战场是非常恐怖的。尸体发出阵阵的酸臭味,那些被杀死的人往往十天半月地躺在沼泽地里,或者有半数躺在甜菜地里。一个英军的大腿塞进了沟渠里,二肩膀却背着步枪横跨其上”。——来源于一战期间德军对法国作战的士兵,一封家书。

………………

资源来源12:(略)

第四部分:活动环节(问题)

1、看材料1—12,给每个材料制作一个卡片。然后在每个卡片上“注解”:

A、主要是描述性的材料(你可以画出这一部分)

B、从这些材料中,关于二十世纪的战争,你了解到了什么?举出例子

2、把你不同的卡片分成不同的类别。但前提是你必须想好你能怎么分。比如,所有关于平民的卡片和案例你都可以放在一起。你自己决定。你可以把一些案例分成更多的种类。

3、从你的分类当中,对于二十世纪的战争,你了解到了什么。将这些说明制成一个列表……

通过阅读英国历史教科书,与我们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我不敢妄加评论说我们没有优点,但相比之下,英国教科书比我们突出的特点依然很明显概括如下:

1、英国教科书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它把这三者放在同等重要的维度目标。从上面翻译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将学习的价值,定位于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上。关注人的发展并不是一句空话。比如他们所有的材料(一共有12则材料),都是围绕着“人怎么样”而不是“战争到底有多猛烈”。并且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一切问题不问答案正确与否,都要学生自己探讨学习。我们的课标说,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相比之下,我们的课本从来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经过,背景等一些枯燥的东西,说是不用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每个学生都背得苦不堪言。而英国的教材却真的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简短而又能达到真正的灵活多样的教学,不用死记硬背,可以拓展学习的境界。

2、英国教科书它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侧重的是人文精神的关怀。课本的编写带着很浓厚的一种宗教情怀。比如材料:“这三场战争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它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把世界的大部分人都卷入了战争。在战争当中,妇女也被组织起来,小孩被撤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安置。男的,女的,幼小的,他们的家乡都被轰炸了。人们自己发明核弹足以摧毁整个世界。人们因为战争而贫穷。很多人必须逃离自己的家乡或者国家,成了难民逃亡到别的国家。很多人因为饥饿和饥荒变得虚弱。其实,政府所花费在武器上的钱足以改善这些难民的生活,但是政府没有这样做”。还有材料:资料来源3:塞拉利昂的战争带领我们来到利比亚。这里战争非常严重 。哪里都有战火。我什么都没带就逃走了,我就只带着其中一个孩子逃了出来。但是我的其他孩子都给射死啦。他才六岁。如此之多的村民都死了,现在那里已没有一个活口。每个人都逃生去了。1997年,法蒂玛逃离了他的家乡塞拉利昂。这是因为内战的原因,这场内战打了九年。更多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像法蒂玛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法蒂玛依然作为一个塞拉利昂的难民活着。这些材料描写战争,但不是描写战场的精彩,没有描写战争的激烈,没有描写战争中将领的智慧,所有战争中只描写一个问题:“人”。从而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这些材料不分时空,甚至连时间都是打乱或者没有时间的,但同样能够体现出他们教育的价值观: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从内容、线索而言,英国教科书却是没有我们好,至少他们没有我们那么详细的教材内容,但从教育的效果来讲,我想英国的教材所取到的效果要好很多。因为它关注的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通过所有材料,所要展现人类的仍然还是人的精神风貌。主题非常明显。

3、英国教科书注重体验型学习。材料的应用别开生面。我们中国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材料的应用问题,材料应用的策略是要求指教师引导学生将史料作为有效证据,来解释课本结论性的描述。任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导向课本给予的结论。但英国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方向不一样,它有非常详尽的资料,资料横向纵向的跨度都非常大,而且不拘一格,不会严格考虑材料的严密性,只考率从多个角度,从非常广阔的视野给予学生尽多的材料,然后通过材料的内容和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来的是学生自己的结论。教材中几个活动活动环节有着这样明显的特征:1、活动问题仅靠教材。2、必须亲自动手,而且侧重于动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3、活动环节有比较多是连环的问题,但任由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非常大,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的空间非常大,并没有留下标准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的答案。经常是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找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材料本身就有着启发的功能,只靠自己的努力和体验获取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

4、与中国中学历史教材相比较,英国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典型的史料教学,而且这种史料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思想和体系。我们经常提倡教育学生学习历史:要“论从史出”。我想只有看了英国的中学历史教材之后,我们才会觉得无权说这样的话。我们课本中所谓的“史料”在哪里?可以让学生自己使用的史料在哪里?或许英国这种编写教材的模式和教学的模式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地方:

(1)对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据了解,英国的学者认为:要了解历史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历史资料的作用。惟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基于这种思想,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就成为“新历史”教学的核心思想。教科书的做法则是用尽量详尽的历史材料侧重说明一个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上述翻译的材料可以明显体现出这个特点。

(2)教材编写的思路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学生学习处理证据(史料)问题是带有挑战性、专注性的。上文翻译的材料中,两个简单的活动环节,都是有赖于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的,这有助于理解正在被学习的内容。总之,积极的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运用原始资料和处理证据问题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处理特定历史时期的证据,能使学生了解那一历史时期的许多方面,并有助于他们探究正在研究的问题。英国教材的资料来源非常丰富,有自己国家的,有别的国家的,有正式史料,有家书等非正式史料,但学生读了之后那种当时社会的真实感可能会更强烈。在英国传统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更多的是为了解释和说明历史叙述,就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史料作为证据以重构历史的情境,以便使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使某种历史论述得生动有趣,以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史料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就是自主学习。这些都是英国教材体现非常明显的地方。

(4)教材比较灵活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关英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史料教学要求: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在要求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基础上更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英国的课程标准是以能力目标为主体的。侧重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从具体的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本并不需要生搬硬套堆满史料,而是通过某些片段就可以收到课标中关于价值观培养效果。

概而言之,英国教科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编排教材。这样的教材导致了课时安排就更加灵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今后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和思维技巧。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参与愿望。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教科书应该学习或者改善的地方。同时更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引以为鉴应用于教学的地方。

 参考:

1、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新思考网”2006.3

2、《多元化的英国中学教材》,《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11期

3、方俊《历史教科书应反映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历史教学》2001年第10期

4、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第6期

5、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历史教学》1988年第10期。

6、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人民网.教育.教育观察,2006.1.11

7、郭林《英国中学新教材因材施教贴近生活》,《光明日报》 2007.07.15      

8、译文资料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牡航教授提供的英国初中历史教材(英文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合理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创造历史课堂的“动感地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