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21-08-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 终 身发 展 和 社 会发 展 所 需 要的“必 备”品 格 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的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魂)。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学 习、可 培 养、可塑 造、可 测评的。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 所认识的史 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生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

  突破时空概念的途径(1)记录片的引用和时代结合的动画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形象生动进入情境,直观的认识时空概念。

  (2)地图的动感演示便于学生形象记忆理解古今发展,感受世界发展进程。

  (3)历史年表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中提取信息。

  2.史料实证

  新教材的突出变化就是史料研读增多,便于学生获取资料为更好的理解教材提供依据。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学情需要教会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 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时空的界限, 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当前的德育存在严重的误区

  (1) 知识可以传授强化,但是情感教育是无法灌输的。

  (2) 爱国主义的传授与学生心理特点不统一。

  学生具有差异性,其心理特点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传授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违背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及伟人的事件,有一定时空距离和抽象性。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心理,走进学生心灵,避免教育“一刀切”。

  (3)情感教育传授的途径单一、枯燥、死板

  教师在落实情感教育目标的时候,仅靠语言传授或设计问题研讨,学生感触不深,被动接受学生的心灵未受到思想的碰撞,很难蹦出智慧的火花,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历史理解的途径有(1)说:把自己对祖国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渗透和体现于教育语言、手势、眼神和体态上。声请并茂,述史入情地诱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激情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同学感受诗词的同时在脑中再次回顾红军的长征路线,认识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理解并感悟长征精神: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也可以说比如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学生在朗诵同时,增强自己的使命感,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义务感,从而增强国家民族意识。

  (2)唱: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第一届政协内容有一项将《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讲解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齐唱《国歌》感受祖国的强大,不愿唱、不会唱、甚至有羞愧的现象有尴尬的现象,还有起哄的现象,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和平年代也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布置作业唱国歌,下节课小组对比演唱。在讲述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时,让学生意识到亡国之祸破在眉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唱国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恨而后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效果非常好。在讲述港澳胜利回归时在政权交接仪式时全体起立唱国歌感受祖国的强大理解胜利回归的意义,扬眉吐气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3)演:所谓“历史课本剧”,就是把历史课本中具体的历史史实,改编成剧本,通过学生不同角色的扮演,再现当年历史情景和历史人物,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分尝历史的原汁原味,让学生跨越时空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去体验、去感悟人生的历程,得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进入积极、兴奋的思考状态,正确地分析历史客体,揭示历史本质。“历史课本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学习《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扮演法老、大臣、知识分子、工匠、农民、奴隶等不同角色,通过小组讨论自编自演历史剧,来体现国王权利的至高无上。

  (4)看:通过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展示人生真谛,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时代背景,感受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可以说,一部好的历史影片和历史电视剧,是一部活的人生教科书,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耳濡目染,心随情动,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其情境之中。不是强制接受而是用他们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主动、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动:板报形式也是德育渗透的有利手段。爱国主义应该从爱家、爱家人、爱家乡的人民及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始。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适当组织学生运用板报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家乡的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和家乡血肉相连,并且认识到,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在讲述古代科技文化的时候,有的同学用橡皮泥做了司南,有的用废弃的木头块自己砍凿作成了长久保存的司南;有的利用玉米杆做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等等。同学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锻炼,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集体智慧会让老师对他们刮目相看、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6)写:

  组织学生书写文章、体会、颁奖词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以洗礼升华。

  教师要善于抓住利用一切机会去引导学生组织学生书写体会、颁奖词等形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上网查资料,分析整理结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完成了对历史的回味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虽然得出的结论或看法不够全面甚至有些稚嫩和偏激,参与探究精神是最重要的,有的观点和文笔让老师受益匪浅。学习世界史上册“世界的文化杰作”时,布置作业为梵高、贝多芬、托尔斯泰写颁奖词,同学的描述与理性的认识折服了我和我的其他同学。

  祁迹同学:一颗璀璨的流星从天际划落,伴随着华美的音符与乐章流淌到下一个世纪,看不见星光,听不见鸟鸣,只能嗅到淡淡的花香,克服了一切不足,只为创造自己的命运,如果说音乐世界是海洋,那么你就是海洋中激起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

  于言滔同学:他犹如一面镜子,映造出了社会最底层的黑暗,也把太阳般的万丈光芒折射到黑暗的角落,厌弃了贵族生活,只求精神上的自由,只求摆脱虚伪浮华的肮脏世界,他用犀利的眼、沧桑的手、把一切不满意用笔淋漓尽致地写出,由那里流露出的,便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强者。

  张静南同学:他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的艺术家,他有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艺术气质,他个性鲜明,喜欢明亮的阳光,喜欢黄色的向日葵,在他的一生中不断追求完美,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如他的名字一样——梵高。

  (7)做: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历史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历史要贴近生活生动地再现生活。亲身实践是最有效的。比如学习上分小组“学雷锋互帮互助”,作业中有问题的学生小组长要对他们负责。三八妇女节布置作业“我为妈妈……”,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干一些家务,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 依据, 以历史 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 解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突破途径(1)辩论:维新思想的认识通过康有为与顽固势力争辩;筛选资料整理中辩论中思辨出真伪(2)演讲:(3)情景剧表演(4)课本剧编写(5)历史小论文的书写

  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 近 历史 的 真 实 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变、成 一 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 学 必 须 紧紧 围 绕 着 培养 学 生 核 心素 养 这 一 主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设问:贼?为什么无力回天?(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死的其所快哉快哉。何意?(精神方面肯定: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启蒙思想运动,在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内部打开了缺口,,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接受了维新思想,更多的探索者踏着它们的鲜血足迹,继续着我们的强国梦想的探索。勇士已去,精神永存。今天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一声声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发出的殷切呐喊,更不能无视他们留下的一串串带血的脚印。因为这就是中国精神》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铭记这些先驱,会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国力量。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练习环节的梯度设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做法与体会    下一篇: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