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2-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白莹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称为艺术中的艺术。课堂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或富有诗意、或带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应该注意通过合适的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的学习欲望。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但是,课堂导入又不是一节课的主导,所以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在导入上,那么这就要求课堂导入必须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达到高效的效果。

  (一)高效的课堂导入要贴近文本

  导入贴近文本,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示例一《雨巷》导入:运用多媒体,通过名人名家的示范性朗读或者教师范读导入本课。

  《雨巷》是语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现代诗歌中的一篇,这首诗歌是作者戴望舒的成名作。诗歌充满了朦胧美,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首诗歌却总是有一种“触不可及”的感觉,所以通过名家示范朗读或者教师范读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示例二《雷雨》导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周朴园和侍萍见面时的对话,其余学生认真听并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雷雨》是语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古今中外戏剧中的一篇,这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这篇课文可以读懂,但不容易读透,所以上课之初,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富有情感的朗读,真是地感受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性朗读因其极具情感性,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再现文本内容,或者会想到和文本内容相类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直接或者间接地走进课堂教学。这样类型的导入同样适用于诗歌教学,比如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理性上可以理解李清照的“愁”,但并能真实地感受,通过聆听示范性朗读,随着清晰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学生会慢慢地从感性上读懂李清照的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不得不承认,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课堂教学出现了更为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声情并举的多媒体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有了较强的学生兴趣,会更加投入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去,同时也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二)高效的课堂导入要贴近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课堂导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要兼顾到学生的接受心理水平、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十八岁出门远行》导入:大家预习课文时,第一感受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语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小说是余华的成名作,通过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初次远行孩子的经历。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篇课文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另一方面对立面情节的描写又表示很不理解。所以,导入时可以从此点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把他们带入文本中去深入理解。

  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由学生的阅读疑问开始进入课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学生是极具好奇心的,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教师在课前如果能紧扣住课文引导学生质疑,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贴近学生,也意味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带有合适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因为有必修一《赤壁赋》的铺垫,可以通过学生回忆苏轼的相关生平导入诗歌,从“知人”到“论世”的角度去学习,我想这也是一种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方式。同样的还有教学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对比阅读中导入新课。

  同一篇课文,教学切入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堂导入,正所谓“导”无定法,只有适合课堂教学,方法贵在灵活多样。但无论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是思维紧紧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问题探究    下一篇:浅议优化语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