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1-04-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事实上,数学知识源于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而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到现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都是数学文化的基础部分,再经过科学的编排,课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很强。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只是机械教和学,脱离了实际生活。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习和运用中提高能力。

  一、联系生活,完成“抽象—具体—抽象”的转化。

  抽象是指由具体事物中抽取出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的属性及其关系的思维活动。现代的科学文化正是由先辈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总结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而形成的,它的理论性很强,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数学也不例外。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知识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并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现行的小学数学课本只是解决了一个“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学生要学哪些知识,并且大都是概念和结论,并未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教师加工,化“抽象—具体”,将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环境中去,再引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由他们完成“具体—抽象”的转化,即由学生对老师所创设的具体事物进行他们自己的抽象加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创设情景),使之具体化,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抽象加工,使他们在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见到15+3×2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呢?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过自己的抽象加工得出结论,其效果不大一样。我认为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即“抽象—具体”。可以给同学们讲故事:小芳今年要上二年级了,旧书包已经破的不能用了,妈妈决定带小芳到商店里买书包,同时也买支笔。老师出示标价15元的书包和标价3元的笔,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帮他们计算一下买一个书包和一支笔需要多少钱?学生能马上回答出来。接着继续讲:小芳又说:“妈妈,要是这笔突然损坏了怎么办呢?还是买两支笔吧。”同学们经讨论列出两种算式:15+3+3=,15+3×2=。第二步:引导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讨论研究。15+3×2先算哪一步呢?有的学生说先算15与3的和再乘以2,有的说先算3与2的积再和15相加。经过讨论学生意见趋于一致(有部分学生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的)。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3×2呢?根据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计算两种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先算书包和笔各用多少元,然后再计算总和。第三步:在具体事例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抽象。教师不急于说出运算顺序,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时的情况和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再如:角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角吗?举几个例子。同学们会说出许多(有的不一定正确),然后让学生摸一摸书本的角和三角板的角,再问:“角与颜色材料有关吗?”老师再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问同学们,你们看这张纸有几个角?根据老师的举例和你手中的材料你能画出一个角吗?让学生动手动脑画,然后根据学生所画角的图形和实物,由学生总结出角的顶点,边,最后概括出角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角。这样所学到的知识要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得多。

  二、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在运用中提高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就学生而言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生活实践来提高我们适应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

  1、在应用中认识实际生活

  在过去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课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只会按书本上的要求,解答书中所列出的几类问题,不去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反复训练,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学生在这种应试要求下,整天都在反复操练那些枯燥的公式,逐渐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往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思想指挥下,只能培养出一批“书呆子”,也只会纸上谈兵。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数学教学走入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知识 ,还可以在应用中认识实际生活。

  如在学过圆柱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题:请你想法测量一下自家的铁皮水桶,然后计算做这样一个水桶,最少用多少铁皮?第二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将自己测量计算的经过说了一遍。他们都很容易测出了桶高,但在测桶底直径时遇到问题,无法测定圆心,怎样测出直径?经过同学们的动脑思考和家人帮助,他们找到了几种办法。有的用一条细线,一端按在桶底边沿上,另一手拉直细线,沿桶底边运动。记下最长时线的长度(如图)即为直径的长度;还有同学是这样测量的,方法是:他们用一线绕桶一周,测出了桶底的周长,然后在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了半径,进而计算出了桶的表面积。通过测量计算,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同时通过观察测量,他们知道要求所用铁皮面积,桶只有一个底面等实际问题,还知道了做桶时,铁皮的接口处都要掺叠一部分,所以对本题计算结果近似时,不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采用“进一法”取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这道家庭作业题,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更认识了实际生活。

  2、在生活实践中巩固完善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就学校的教育功能而言,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死”知识,学生只有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两者的融合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卢棱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或他人处学来的知识要深刻的多,清楚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如:在高年级学过比例尺后,我在周末给学生布置如下一题:自找材料,计算安阳—北京,安阳—林州的距离。假如你要到两地去旅行将采用何种交通工具,乘这些交通工具费用是多少?如给两昼夜的时间(即用周末两天时间),你要去北京怎样安排行动计划。在星期一上课前,同学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三三两两相互合作,找来了地图(安阳地图,河南地图,中国地图),测量计算两地间的距离,并利用双休日,到车站处打听车次时间和票价,这些学生从不关心的事,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他们为乘哪次车和怎样安排行程争的面红耳赤,通过这次活动,既巩固了比例尺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实际生活的了解。也有教师在讲过这节课后,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活动课,他说:学校想要绘制一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咱们同学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同学们都信心十足的回答,能!接着老师宣布了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有的测绘操场,有的测绘教室,有的测绘办公室等等,最后绘制了整个学校的平面图。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后都兴奋不已。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要考虑知识的应用,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社会,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预习初探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