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未来需要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探究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素质为主战场,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育教学应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里,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探究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术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地学习,主要是基于对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而提出的。

  传统教学,可以用“以教论学”四个字来概括。教师往往仅仅立足教材的知识体系,考虑“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是“怎样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讲练结合,忽视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体验;强调培养思维,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强调巩固掌握已有的知识,忽视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

  一、教师应从观念上转变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有些教师容易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从而给探究性学习批上神秘的外衣。其实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探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人类未知的,也可以是已知的;而科学探究则是指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而获得某种事实依据的各种方式方法。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体验、一种习惯,一种精神的培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有些教师觉得既然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就应体现在教学的时时处处,哪怕如一些简单概念、表格、“1+1”为什么等于“2”都要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好像不探究就落后了似的。这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我们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既不要对它神话,也不要滥用它。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试想在一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学习环境中老师要求的是步调一致,学生还会自主探究学习吗?还敢自主探究学习吗?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班级体中建立一个民主的氛围,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民主的氛围。老师不光成为学生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应是的设计师角色,将课设计好以后就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去探究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也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相待与鼓励,而是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实现学生当家作主。

  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以检查作业为例,可以用“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等,增添一份温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自然笑不出来,但却从中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把感情投向学生,学生感受又作用于老师,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学生在此气氛中获得愉快的感觉,满足了学生的自尊要求,保持稳定的学习情绪,大大促进了探究能力的发展,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只有建立了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学生才敢于去探究,才乐于去探究。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我们对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应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 即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探究的第一步, 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 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因此, 要创设问题情景, 鼓励学生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

  另外,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习兴趣,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质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先通过实例,学生很快地算出2+2+2=6,接着教师让学生计算,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老师又提出如果这样的加数很多很多,要连加,那不是更麻烦吗?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让学生讨论用新的方法解决。这样新课一开始就产生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想探究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在课的开端,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都要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创造兴趣持久保持,不断增强。

  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核心,需要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全部的心血。

  首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着眼点的,因此,能够提出富有探究意味的问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评判“问题”的质量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二是是否具有思辨性或发散性,三是是否符合“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的设疑布阵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提问。

  其次,要精心组织探究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之中。为此,教学中要善“问”,会“问”,“问”在知识能力的重要处,“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问”在切切实实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点。根据问题的性质,要着重组织好课堂讨论。

  第三,要恰到好处地进行总结,并留有余地,把探究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希望老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不评判固然不对,但不把握好评判的“度”也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探究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路(或方法、角度)的点拨,或将问题化难为易,同时勉励学生课余继续深入探究。将课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带到课外,要让学生认识到对知识的探究不光是在学校里的事情,应是贯穿与学习的始终的。

  四、组织探究活动,选择探究方式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其探究的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首先,自主性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学生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探究方式,是学生单个个体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如通过查资料、访问、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去学习去探究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主要要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其次,合作交流性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多个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学习的形式。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当中,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基础的一种能力。

  第三,网络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计算机网络学习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实现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支持。

  例如,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点击进入教师为开展探究性学习而开设的网站。根据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可事先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要发动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内容主要包括“问题探讨”(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当堂产生)“在线阅读”(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对比性的阅读材料)“探究空间”(提供课堂讨论)“名家点评”(名家的分析评价)等。在这一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探究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探究的效率、质量得到了较为有力的支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探究水平。

  网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来说前途广阔,前景诱人,需要我们去尝试、去发展、去完善。

  五、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 对于学习的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 ,重在过程,而不应看学生是否探究到了正确的答案,要鼓励学生每一步想象、创造和实践 , 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视通过评价 , 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 , 从而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 , 提高探究和动手实践的水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哪怕是一小点进步,也会激励他再去努力,从而培养出探究的习惯。过程中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等形式。

  六、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是要放弃教师的指导,相反,由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年龄小,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心智水平等发展尚不完全,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障碍。如果缺少老师的引导和调控,就会成为盲目的无效劳动。学生的自主探索不需要“保姆”,但也不是“放养式”的自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适度“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索遇到障碍、迷失方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越过障碍、走出困境。当然,教师的引导要适度,千万不要用教师的思路替代学生的思路,尽可能地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所以,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参与与协助,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程度。

  总之,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要切合学习的目的、特性和规律,让学生学会探讨学习材料中负载的信息,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习惯,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习惯最容易养成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特定的意义,是尤其不可忽视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巧用电子白板    下一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