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生物论文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所属栏目: 生物论文  更新时间:2021-05-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令众多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事情。作为培养21世纪人才的生物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也是形成学习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

  例如学习三大有机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部位时,经教师点拨,有的学生就总结为:“淀粉消化口小肠,蛋白消化胃小肠,脂肪消化仅小肠。”。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肠不仅长,它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

  (2)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3)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4)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

  (5)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去年入冬后,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青杨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1、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2、青杨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青杨都早已落了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青杨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 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化和结果呢。”

  在学习生理卫生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急性肠胃炎,出现小便少,大便多而稀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胃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胃肠有炎症对胃肠的功能有何影响?然后再结合小便和大便形成的原因就水到渠成的把上述问题解决了。学到“肾脏的结构”时,可让学生设计出肾单位的模式图,有的学生以红毛线代表肾小球,长气球一端凹陷代表肾小囊,另一端代表肾小管,这样不但形象,而且简单易做。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

  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上)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有的学生就把它浓缩成一首打游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左手托座,右手握臂;放在偏左,目物安备。转动转换,对光低倍;看准光孔,光圈正对。左眼看目,右眼要睁,转动反光,直到白亮。玻片安放,要在台上;压好玻片,标本对上。转动粗螺,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千万别望。左眼看目,同时反向,转动粗螺,镜筒缓上。一直等到,看清物像,略调细螺,物像更棒。

  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

  这样学生懂得生物课“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设计实验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设计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能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课本上“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主要靠环带。”学生在挖掘蚯蚓时发现有的蚯蚓没有环带,有学生提出:我带的蚯蚓没有环带,难道是个怪种?我表扬这个学生观察仔细,善于发现问题,并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同学就问该如何根据环带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呢?我说自己观察之后再说。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距环带近的一端是前端,远离环带的一端是后端。”很多资料上写到“蚯蚓在玻璃板上根本不能运动,因为刚毛不能插入玻璃中而失去辅助作用。”但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能运动,只是速度慢了许多。我就说:“要相信我们自己的观察,而不要光去相信资料。这说明蚯蚓身体和玻璃板之间存在一定的磨擦力,我们跑步时不穿跑鞋不是也能跑吗?”

  (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1、是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再剖析

  做无定法,但做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在实验茎的输导作用中,有的同学按照课本的要求用红墨水,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了蓝墨水。我在总结时专门让这位同学把实验效果展示给学生,并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 学生也可以对书本的实验操作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改革。。比如 在做初中生物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时,就有学生提出:甲试管没有吹入任何气体,所以没有变化,而乙试管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肯定变混浊。我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并说明在这个试验中,甲试管是用来做对照的,但没有对比性,应当改进。如何改进呢?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可用打气针或注射器向甲试管中反复注入空气。 听蚯蚓在白纸上运动刚毛磨擦白纸的声音时,由于声音很小,再加上学生发出的声音,同学们根本听不到磨擦声。我说“看谁能想出听到声音的办法?”最后有的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利用固体传递声音的特点,听到了“沙沙”声…… 。在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这样设计:实验组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把一点燃的蜡烛放入瓶中直到蜡烛不能再燃烧为止,把瓶口密封,制造一个无氧的环境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效果很好。

  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培养了创新品质。

  2、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打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尽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教材上是先讲“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然后用一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是这样做的,课前他们剪取一些小段树枝,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

  (1)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2)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3)将除去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4)将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上课时,让学生先对比观察不同处理枝条的外观,并切开茎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提出启发性问题:(1)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2)正常枝条、环割枝条、除去叶的枝条、倒插枝条现象是否相同?分析产生原因的可能因素。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时,许多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出设想:①高温水浴,②低温水浴,③唾液煮沸,④唾液中加盐酸,⑤将淀粉糊换成蛋清.

  我们在对他们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按照他们的设想作对比实验.尤其是在学生的动手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当学生依靠自己所设计的实验,很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时;内心会产生无比的快慰,更加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3、就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

  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对相关知识或问题进行探索、尝试、验证等,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智慧,给他们的创造和表现留下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例如学习“叶的结构”时,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实验说明叶的正面和背面气孔的多少:把叶片放入水中,嘴对着叶柄吹气,冒出气泡多的那一面气孔就多。有的学生取两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在叶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B 在叶的上表皮涂上凡士林。将嫩枝插到盛清水的试管中,并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油,同放在阳光下。先将两试管的质量调到同一数值,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观察质量的变化 以便来确定哪一表皮的气孔多 。在学习活细胞的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时,学生是这样设计的:把等量的菠菜分别放在两个盛清水的容器中,一个加热煮沸,另一个不做处理,进行对照,效果很好 。

  由于知识面或能力所限,学生在实验设计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这时教师不必急于批评或指正,而应该让其他同学通过讨论、分析,寻找出最佳方案,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以上几点是我在学法指导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探索和体会。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生物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生物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开发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