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6-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语文课改存在三种偏重形式的误区

  首先,现代化教学方法存在片面性误区。主要是无法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运用只是为了赶时髦。语文教学无固定模式,必须因材施教,由于教师性格差异,片面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得现代化手段存在偏重误差。

  其次,片面强调教学形式创新。由于新课改要求,许多教师错误的全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大多数评优课非常注重形式。例如,有某位老师为参加省评优活动,花钱请高手制作课件,课件非常精美,获得省级二等奖,但回校向同事演示时,不知道如何返回原来画面。

  第三,对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进行掩盖。语文课教学方法无异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性与人文性学科,利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对读者造成震撼作用。许多语文文章属于精美文学作品,特别是是古诗文经过千百年的传颂,可以说是极富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需充分发挥、利用语文文章优势,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语文教学改革出现偏重形式的原因

  首先,不能很好处理优良教学方法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内容以形式为基础,效果作为教学方法的目的,不可本末倒置。处于新课改背景下,强调新教育理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过分重视形式。学校教育强调的是教学质量,无论哪种学科,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目的。教学手段即使再新颖、再多样化,若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方法也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不能很好处理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一味强调创新,而忽略继承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改革都是原有事物、规律的再发展与创造,不能全盘否定现有模式,语文教学更加应该如此。许多学校由于急于标新立异,全面改革新课程,使得“课改公开课”、“课改研讨会”现象增多,忽视了创新必须结合继承。

  第三,不能很好处理一般和特殊之间的关系。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其与其他学科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同样也具有许多不同之处,语文文学作品具有特殊性,由于文学作品提倡意境与神似,优美作品可吸引读者。语文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去领悟文章的神与意。

  三.语文课改走出偏重形式误区的对策思考

  首先,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若讲述说明文,尽可能使用多媒体,利于学生熟悉与理解,因说明文的知识性较强,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明白与理解。例如,笔者讲述《绿色蜾蝈》时,觉得非常有必要制作课件,上课开始时,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一只可爱、活泼的绿色蜾蝈,要求学生去仔细观察,然后结合自己语言对蜾蝈外形、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学生们通过各抒己见,朗读文章之后,明显具有感性认识,也激起相关文本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笔者设计一张表格,在屏幕上呈现蜾蝈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屏幕可一目了然。

  其次,创新与继承的结合。创新之根本是为发展事物,而创新之基础就是继承。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尤其是古文,古人习惯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方法教授古文,也是古文教学的精华。鲁迅先生非常讨厌“三味书屋”的生活,然而正是由于老先生在“三味书屋”中的执拗教学,才奠定了鲁迅先生的文学基础。

  第三,发挥语文课特色。针对语文教材而言,大多数属于文学作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领悟文学的神韵、意境,让学生充分去想象与思考,实现“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语文境界,不能说限制学生非要逼真见到实事实物。

  第四,树立正确、科学的评价导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若想摆脱偏重形式误区,对于各类形式的评优课,不能以“现代化多媒体”、“课堂热闹讨论”作为选优的唯一标准,不然会严重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含金量,使得优美语文文章被热闹化、形式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能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心理得到满足,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切莫走进新课改的误区,过分注重形式的东西,一窝蜂去仿效,而丢了自己可挖掘的资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下一篇:让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