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2-04-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教师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悟数学。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数学 积极主动 自主发展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课堂教学策略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教学策略”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解决具体课堂教学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教学策略不是现成的教条,它生成于教师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动态过程之中。我们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所信奉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能够较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动态信息。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运用教材。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材只是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达到灵活,可以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若趋于教材原有的框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有所减弱,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教材的安排也有不尽合理或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努力突破教材的框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求新、求活、求变,努力使课堂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积极的、有吸引力的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时生发出利于学生发展的一些问题,教师要学会把握时机,随时充实内容或改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及设定教学内容时,要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要学会把静止的教材变成鲜活的情景。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储存、转换、加工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根据理解和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结果等。如长度比较一课中的教学情景:比高矮,比绳子的长短等都是学生可以直接发现,直接操作的。

  因此,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更新、拓展教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和教学智慧,使自己的教学更加丰富、适当、有新意。

  二、灵活、有效地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是数学学科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1、培养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有了问题,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数学知识,兴趣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在自主探究中让每个学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学生自主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2、建立合作小组,提供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但是正因为有差异才更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机制,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为学生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性,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在课堂上,有些学习尚有困难的学生不爱参与讨论。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常常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小组合作学习,则给这些学生创造了摆脱压抑的条件。在这个小组里,有人支持他,信任他,他的意见和想法会受到别人的关注。即使是不够正确的,也会有人和他一起讨论,找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索。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此外,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3、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数学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体验性学习”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符合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左右》一课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动作要求:让学生用右手写写字,用左手挥挥手、拍一拍左边同学的肩膀、和右边的同学握握手等。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体验,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左右”。但当学生判断“下楼梯”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时,有的学生仍以自己为标准来确定,在讨论时发生争议。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亲自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一次。同时还以学生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经历了方向的变化,再次体验“方向不同,左右不同”。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成为有效知识。学生要成长、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在经历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操作,去探索,去经历,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三、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

  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小的失误,但是只要建立起服务学生,尊重个体,设计适合学生主体发展及兴趣需要的课堂教学应对策略,在评价中做到注重过程,淡化结果,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成功感,就有助于教师减少教学失误带来的影响。

  我在讲《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时,由于是公开课,课前,组里的老师帮我给学生发学具。上课时,当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利用手中的学具比较1∕4和3∕4的大小时,我发现学生手中的学具与我要求的不一致。本来我是要求学生每人手里是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或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能课前没有交代清楚,组里老师给我发成了每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可怎么办?我定了定神,要求学生先讨论再动手操作。于是我利用学生讨论的时候悄悄地把学具调换了一下。当调到最后一组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呢?用老师精心准备的学具去“顺利”地进行比较,能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吗?于是,对最后一组的几个同学我没有进行调换。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观察最后一组的四个同学,其中一个同学举手提出疑问:不一样怎么比?我要求他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时我发现另外两个同学互相调换了图形,而最后一个同学则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进行比较。在学生交流时,我特意请最后一组的几个学生发言。当其中一个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具时,下面很多学生立刻举手,提出:两个不一样的图形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听到同学的解释,这个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另外一个学生也提出了他的做法:把其中的长方形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进行比较,他的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我也对另外两个同学的操作中表现出的合作意识提出了表扬。

  课后,回想这段过程,不由使我想到:学生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探索过程不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吗?正是这个小小的“失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育教学的行为主体定位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节“顺利”的课不见得是一节好课,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有没有达到要求,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如果教学过程被老师完全操控,那么学生将失去自主学习的空间,成了教育的接受者和被加工者。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要怕出现问题,重要的是当出现问题时,如果教师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也会出现异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    下一篇: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构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