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建议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我们要考虑的是一个尚待完善、意义深远的规划与实践,那就是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四个根本问题

  如何来衡量我们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根本性问题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①校本教研实践要达成什么目的或目标?②哪些实践内容有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的实践?④校本教研实践的持续进行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这四个问题,实际指向的是校本教研实践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条件。

  几年的实践中,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一直都在进行,并作出了一定的回答:①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②课例研究是达成前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③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是进行课例研究的有效方式;④校本教研实践的持续进行有赖于学校管理机制与制度平台的革新。

  对这四个问题的思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规划校本教研的有效实践提供了一个简单模式。但在具体实践中,这种简单模式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然还面临着许多更具体的问题,它们同样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也从这次现场研讨会中看到它们的身影。

  二、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笔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的一个现场教研活动观摩。结合这次教研活动的情况,笔者以为,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1.目标层面:教师发展目标规划的缺失

  现场情境一:在活动将结束时,主持人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触。教师们表示:“感觉很有收获,对自己的提升有帮助。”“改变了一些原有看法,如值得学习的对象不一定是名师,身边即有值得学习的老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后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教师们的这些感受,再次让我们意识到,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唤醒教师的发展意识,并为教师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事实上,笔者也经常在其它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到类似的“感受”。但同时也发现,教师们的这些感受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可能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很快就会被湮没于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中。显然,教师的“感受”并没有真正赋予其专业成长的明确目标。而缺乏明确目标的校本教研实践往往是盲目而低效的。这意味着,我们目前开展的校本教研实践中,还缺乏对教师成长目标的有效指导与规划。

  2.内容层面:课例研究主题的迷茫

  现场情境二:这是一次课例(小学语文课《搭石》)研究。通过观察执教教师的课堂录像,教师们研讨的内容包括:字词的落实、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语言与板书及课件运用等。

  教师的教学生命无疑是在课堂,他的成长也无疑要扎根于课堂。但关注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具体要关注什么和研究什么呢?就牵涉到课例研究的主题问题。

  从上述情境看,它实际上是一次泛主题的研讨。笔者发现有两种现象是值得关注的:其一,由于是泛主题式研讨,教师们的研讨显得随意化,研究内容往往因个人兴趣而轻易发生转移,很少聚焦于一个主题并产生有益的对话。这使研讨更像一种闲聊,不能产生深层次的结论。其二,虽然是泛主题研讨,但从总体上看,教师们似乎仍然有最关注的研究内容,即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处理----如字词的落实、段落的理解等。不可否认,教师研讨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处理是必要的。但它也让我们看到,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学科中心理念在教师教学思想与行为中留下的烙印。它的负面作用在于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变得狭隘。这两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在校本教研主题内容的引领与指导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3.形式层面:教研活动形式与目标、内容的脱离

  现场情境三:这次教研活动借助了视频技术手段。教师们一起观摩了两位执教教师课堂录像(分别以执教老师与学生为对象同时进行实录),及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赛课一等奖的王玲湘老师执教的同一课例录像,从而展开研讨。

  显然,这个活动安排是为了方便进行比较性研讨而策划的。这无疑也是一种较好的课例研究方式。不可否认,良好的活动形式有益于活动内容的展开与活动目标的实现。但我们发现,这种比较性研讨并没有在这次活动中实质性地发生,其原因主要在于教研形式与教研内容与目标的脱离。教研形式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有利于活动内容的展开与活动目标的实现。本次教研活动中,由于是泛主题研讨,教师也没有明确聚焦的研究目标,始终无视明显的视频对比,即教师间教学行为的对比、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互动中的对比,而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内容处理,结果使得这次视频教研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事实上,在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从而使得教研活动表面热闹、实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并不少见。

  三、提升校本教研实践有效性的建议

  上述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计划实施过程。它的有效实践无论在目标层面还是内容、形式层面,都还需要更多条件性支持,需要我们更系统地思考与实践。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发展目标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显然,目前人们对相应教师发展目标体系规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特别是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本人是否对教师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规划,直接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供目标支持。缺乏相应目标规划体系的支持,校本教研实践可能将始终陷于盲目与低效的泥潭。上述校本教研实践内容与形式层面存在的问题显然也表明了这种“缺乏”导致的负面性。

  在此意义上,要继续深入地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学校、教研组、教师各层次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规划与实施。其中特别是教研组的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校本教研实践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予以重点关注。在这点上,学校管理机制的革新也是关键的,这在后文将进一步论述。

  2.促进教研活动主题引领、指导与交流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无主题或泛主题式的研讨。它固然有利于教师自由交流,但也很少能形成深层对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显得缓慢而浅显。在上述泛主题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曾经中途介入并提炼了研究主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们也作了短暂讨论,但限于在教学目标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活动前也没有作过相关学习准备,所以又很快抛弃了这个主题。显然,教师们也很难在这种缺乏个体反思与学习准备的讨论中真正获益。相对来说,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更好、更直接的引领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供教研活动的聚焦点,也促使教师个体在活动前后更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并产生明确的学习需求。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研主题的选择与提炼上也存在较大的困惑。如前文提及的教研主题选择的随意化、狭隘化现象,再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的主题设置过大或脱离教师需求与研讨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们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认识与实践。在此意义上,无论在持续推进还是全面推广校本教研实践,加强校本教研活动主题的引领、指导与交流工作是极有必要的。

  3.增强教研活动形式的科学性、有效性

  如前所述,目前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着活动形式与活动目标、内容相脱离,从而导致活动表面热闹实质低效的现象。笔者以为,其重要原因除了观念认识,还在于教师们除了直接的经验交流方式,缺乏对相关科学研讨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可以指向这样一些问题,如如何策划、组织与实施一个教研活动,如何选择与提炼合适的教研主题,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观察等等。当我们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科学性”、“有效性”要求时,教师们往往不知所措。

  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科学、有效解决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温州市也有部分学校对此作了一定的探索,并形成案例与总结。省内如台州、嘉兴等地区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目前来说,我们极有必要进一步整理与探索这些经验、问题,促进地区与学校间的交流,并把教研组长与教师的培训、教研组的建设工作都提上日程。特别对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来说,这些技术支持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4.推进学校管理机制革新与教研组建设

  在学校管理体制中,传统教研组主要定位于行政管理中的上情下达职能,教学研究职能相对弱化。其教研活动方式也以听课与经验交流为主,在促进教师成长上的作用显得浅显而缓慢。而在校本教研实践中,教研组作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必须承担起新的职能。首先,必须承担起促进成员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能,具体将牵涉到前述教师成长目标的规划与实施、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等;其次,必须承担起教学改革的职能,特别是教研组长,要承担起有效地策划、组织与实施各类教学教研活动的职责。第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思考和总结。

  显然,教研组要转变传统职能、承担起上述新的职能,还有赖于学校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制度支持,如学校教研制度、学校教学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等。没有学校制度环境的革新,教研组的建设就很难持续深入,校本教研实践必将受到阻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校本教研与制度建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