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家校合作提高育人成效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2-06-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现今信息化时代,手机、电脑、ipad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复杂的社会背景对学生的思想、情绪及行为习惯等的影响日趋明显,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靠学校教育,还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促进子女发展而进行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本文将探析“家校合作”的内涵及其必要性,结合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家校合作”实效提建议。

  【关键词】家校合作必要性存在问题建议

  前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家长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利用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寻求双方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当前“家校合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普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家庭和学校双方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异议、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能力不足、“家校合作”水平较低、内容单一、方式传统、缺乏长效性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在探究家校合作的内涵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及“家校合作”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家校合作”的制度化等,为提高“家校合作”实效提出现实的建议。

  “家校合作”的内涵

  “家校合作”一词与传统的家校联系虽仅一词之差,却有着观念和行为上的很大差别。家校联系是指学校和家庭在教育青少年方面交流经验、互通情况,协调一致。[1]“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青少年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这意味着“家校合作”中家校两者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关系,两者的联系行为具有互动性和合作性。虽然家校联系和“家校合作”都是双向的活动,但“家校合作”要求家长与教师之间在“家校联系”的基础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相互支持又密切配合,家长既在家庭中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又有参与监督学校教育的义务和权力。而学校不仅要开展家庭教育的相关指导,还要接受家庭、家长多方位的监督、反馈与建议。即“家校合作”不仅仅要发挥家校联系、家校交流的作用,还需要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影响合力以促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人才培养的素质化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至今仍都是育人的需要。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理论性较强;而家庭教育比较具体、生动,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有效联系与合作是现代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家校合作发挥教育效能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其必要性。

  1.“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象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2]在实际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家校联系及合作,教育将难以持续,乃至收效甚微。进行“家校合作”,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帮助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最大限度地协调与统一,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达成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2.“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学习成绩[3],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优势在于:一是家庭教育能自然而然地利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然感情,直接感化、教育子女,并且由于家庭是持久存在着的生活环境,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能更深刻和持久。二是家庭教育不仅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教导做人的基本准则,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培养道德情操,形成个人理想,培养志趣,形成个性等等;三是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深刻、更全面,使之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家庭教育也存在种种局限性,如家长的素质能力、家庭环境造成的教育条件不平衡、家长未能紧跟学校的步伐,不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等问题。

  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基地,有着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团队,明确的教育目标,详细的教育计划,良好的学习环境,育人的效果更佳。同样,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局限性,如团体教育下教师难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迫于升学压力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少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等问题。

  由此可见,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各有其优势及局限性,两者成为教育工程的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可以利用双方教育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家校联系有助于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从而正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有个性的教育,使双方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补,促使学生既能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又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将学校和家庭这两种教育力量联合起来,能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3.“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目前,在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家庭和学校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家校直接通过密切联系,相互商讨,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促使双方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教育对策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首先,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在学习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表现和习惯都是不同的,甚至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其次,每个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也是不同的,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有些家长把学习成绩看得比天还高而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方法不科学等等;再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不全都是正确的,也是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的。因此,及时有效的家校联系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爱好、习惯、学习方式及在校表现等情况,教给家长一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密切合作、相互学习,促使双方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措施,提高教育效率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已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和支持,但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家校合作”在实践过程中还受制于一些现实的因素。

  如在学校层面上存在着组织制度、教育观念、“家校合作”组织能力等的因素。“家校合作”的程度首先取决于校方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学校是影响家校联系和合作的最主要的因素。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应成为家校合作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积极策划和推动家校的互动和合作。如果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互动,就会导致组织制度上出现问题:如组织松散,管理不足;监督检查不力;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等。

  在家庭层面上也同样存在着教育观念、合作的态度与能力等的因素。尽管多数家长对“家长合作”持赞成态度,但由于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家长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观念和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部分家长认为自身学历、能力水平不够,对学生的教育采取全权交给教师的依赖态度,面对学校提出的合作问题时态度很不积极;部分表示积极支持“家校合作”的家长由于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些差别而表示不知所措等,“有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能力增强,但处于成长的叛逆期,他们与家长产生隔阂,怎么解决?”“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得法’,在学校一周五天养成的好习惯,两天回家等于零。怎么让学校、家长、教师形成教育合力?”这些因素导致了家校合作水平低、合作内容单一、合作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1.家校合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讲过,“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教育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是持续性、连续性的,不能因为将孩子送进校园而免了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而当前由于部分学校和家庭双方对“家校合作”的不够重视,对“家校合作”模式的认识比较落后,也导致了目前“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的水平比较低,效果不明显。

  2.“家校合作”方式存在角色定位的误区

  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观念,“师道尊严”的传统心理使教师与家长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这使得家长和教师的联系具有了一种习惯的心理定势:被动、等待,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此心理认定下,家长们一般不太主动与教师沟通,也很少说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建议。有时即使家长向学校反映了情况或提供了建议,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家校合作”根本就谈不上是合作,只能说是学校单方面对家长提出要求,而家长是否认可,或者家长该如何做,配合的效果如何根本没有得到反馈。因此,教师和家长能否正确的对自身进行角色定位,是关系“家校合作”成败的重要因素。

  3.“家校合作”内容单一,方式传统

  “家校合作”的内容单一:当前由于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短视性,总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业。主要涉及成绩提高、课业辅导、家庭监督、资料购买等,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至于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交流更是很少提及。此外,目前家校沟通联系方式主要还是延续传统的发放成绩单和电话联系,不仅形式单调,更加缺乏时效性,降低了交流效率。

  4.“家校合作”缺乏长效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家校合作”长效机制。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方面,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上的偏见,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家校联系的重要性,学校总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庭取得联系,即向家庭作汇报,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后期表现有没有在家长的配合教育下取得进步,或者很少和家长商讨合作教育的措施。此外,很多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结束以后没有进行总结,而且家校活动时间一般聚集在开学初、期中考试前后、期末考试前后,缺乏灵活性、连续性与实效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长期有效互动,交流效率低,教育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提高“家校合作”实效的有效途径

  1.家校双方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家校合作”

  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需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首先,家校双方要统一认识。家校双方应认识到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至今仍都是育人的需要,两者共同发挥效能是现代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需要。[4]“我把孩子交给学校,那就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成绩单就是教师的成绩单。”针对家长中这样有失偏颇的观点。课题组成员一直认为指出:孩子的成绩单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成绩单。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学校、双方合力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多层面、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家校相互配合方能奏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家长主动沟通,提升家长家教水平,努力构建家校‘两教’结合和谐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责无旁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两者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教师要破除保守心理,如对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观念上要放下架子,与家庭平等相处,呈现“欢迎家长”的姿态。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无疑应更努力了解家长的需要和能力,吸引和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并适当地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家长则要破除“病要大夫看,儿要老师教”的依赖性心理,培养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由此可见,要提高“家校合作”实效的首要前提是双方必须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生成家校合力。

  2.家校双方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及双方的关系

  前面指出当前大多数学校和家庭之间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角色定位的误区。家校双方对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认识得比较片面。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观念,“师道尊严”的传统心理使教师与家长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有些时候,家长甚至害怕教师的来访或来电,总觉得教师是来告状的,或者认为教师要求家长做什么,家长就全力配合就是了。这无疑使得“家校合作”变成教师指导家长做,是一种单方向的指示。

  其实,教师和家长是处于统一战线的,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当是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家校合作的过程也应是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配合支持的过程。也就是说家校相互间双向的交流是进行平等合作的前提。此外,有效的合作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各自角色定位正确,分工明确。学校方面应明确学生在校时学校应承担的责任,而家长方面应明确学生在家时家长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工,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家校合作”应有制度的保障

  “家校合作”推进实施,关键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制度。首先,校方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与义务。其次,校方要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并将“家校合作”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活动中;再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广泛吸纳家长的建议与意见,建立科学、民主的学校教育管理和决策机制。

  4.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推进“家校合作”的能力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教师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家庭,由此催生出各种类型的家长:祖父母家长、80后家长、溺爱型家长、严厉型家长、依赖型家长……如何与这些不同个性、不同身份的家长建立和维持一种更加积极、对学生成长更加有利的关系?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较强的沟通能力,能使与之沟通的家长觉得备受尊重,使得家长更愿意敞开心扉,更加坦率而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与学生有关的足够的信息。而教师有效沟通的前提是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身段,理性而耐心地与家长沟通,同时学会适度地作出回应和反馈。

  因此,学校应开展对教师进行育人方法和技巧、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业务素质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家校合作”开展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5.建立家长学校

  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目的,除了想知道孩子在校的成绩与生活情况,其实更为关注的是能否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指出:“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因此,学校方面应通过家长家校,家校联系等途径,使家长收获育人的理念。家长学校适时培训家长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家长而言,学校教师更具备较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通过报告、讨论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未来;指导家长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水平,获取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和教育技术。

  6.创设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载体

  信息技术时代催生出新的通讯工具,新的通讯工具催生出新的沟通途径。家校之间的联系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发放成绩单、家访和电话联系,新时代的家庭和学校,应该学会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载体。如可以尝试将信息量少的成绩单加工成家校双向联系的家校联系本,详细地记录学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现,体现学习习惯、学习情况的长效性。

  “家长是学校的最大资源。”我校张阳志校长非常看重学校的家长教育资源。他指出,学校的家长志愿者绝不是“摆人头、不作为”的,而是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服务、监管、建议的作用。如今,家委会成员、家长志愿者进食堂、进课堂,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将学校“与智慧为友,携幸福同行”的精神得到彰显和发扬。

  “家校要协同育人,为孩子成长服务,学校教师与家长是互为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关系”。家校协同要强调“协作”“沟通”“共融”“共荣”。根据学校部分生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课题组成员段志勤借助班主任的力量,让教师分片区到家长打工的企业里去做家访;同时也分批次、分时间段约请家长来校访问,让家、校实现“互访”,教师每次要做好访问记录、存档管理。借助智慧共享平台,学校还通过校讯通、电话、班级微信圈、学校公众号、问卷调查等方式,架起与家长情感相融的桥梁,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如今,学校的“家长学校已经完美上线,融合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资源的信息,让家校育人其乐无穷。安阳教育局局长对学校的做法表示高度肯定,认为“以活动为载体,以平台为拓展,以管理促长效,让家校协同,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生、成果共享,落实了‘小’学校办‘大’教育的理念,也让区域内的共享教育得到了更好体现”。

  “家校合作育人,与孩子一起成长,应该是教育的本义。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打破单一化、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更为开放、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如此,家校合作育人,为孩子的幸福奠基,必将成为教育的常态,我们要形成家校合力智慧前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家校共育共谱新章    下一篇:浅谈小学班级管理工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