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物理计划总结

初二物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案例

所属栏目: 物理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3-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上,全班学生分成了12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配一套实验器材,其中有:凸透镜、光屏、发光体各1个(都有支架),刻度尺(长1m)1把。各小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15cm,发光体由几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是一个箭头,高度3cm。
    教师让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从6cm开始,每增加3cm取一组实验数据,直到39cm,共12组不同物距的数据(见下表)。
    教师规定每个小组只测两组数据,不同小组测量不同的物距,使得每组物距的数据都有两个小组测量,当两小组测量结果相同时才把实验数据填入全班的表格中,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教师告知学生,如果反复观测不到发光体的像,便填写“不能成像”,出现无法测到的数据,可以暂时空着,看看能否从已测到的数据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除了物距为15cm、18cm等个别小组的测量遇到一些困难外,其它小组很快就完成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工作。表格中所有数据对各小组来说都是共享的,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重点。
 
物距/cm 像的性质 实像的像距/cm
实像还是虚像 正立还是倒立 实像的长度/cm
6        
9        
       

 
    要发现实验规律,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表格中像的虚实、正倒、长度、像距四列数据,分别找出其中的规律。
    1. 对比实像和虚像的数据发现:物距小于15cm时成的像都是虚像;物距大于15cm时则成实像;可以推想,物距等于15cm时将不能成像,这就是物距15cm的测量小组无法获得测量结果的原因。
    2. 对比像的正立和倒立的数据发现:物距小于15cm时成的像都是正立的;物距大于15cm时像是倒立的,即,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3. 比较像的长度数据发现:成虚像时,感到像都被放大了;成实像时,测出的像有时被放大了,有时被缩小了。
进一步对比数据还发现,当物距是30cm时,实像的长度恰好为3cm,跟发光体的长度相同。当物距大于30cm时,实像长度小于3cm,是缩小的,当物距在15cm到30cm之间时,实像长度大于3cm,是放大的。
    4. 比较像距的数据发现:当物距在15cm至30cm之间时,像距大于30cm;当物距大于30cm时,像距在15cm到30cm之间。
学生还进一步找到一些规律。例如,在成实像时,如果发光体离焦点越近,像的位置就离凸透镜越远,这就是物距为18cm的测量小组为什么找不到像的原因,因为此时的像距已经非常大了。按这条思路,果真在离凸透镜约90cm的位置上找到了物距18cm发光体的巨大实像。
    在发现了一系列规律之后,教师要求各小组用概括的语言来陈述这些规律,为了使规律更有普适性,教师启发学生用焦距f的长度作为物距和像距的单位,即:15cm用f表示,30cm用2f表示。显然,这样陈述的规律更有普适性。
    规律的陈述应该是简洁、有条理的,各小组都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对各种陈述方式的对比,大家认为按物距u的三种情况(uf、 fu<2 f、 u>2 f )依次描述像的性质最为简洁, 也最有条理。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二物理 平面镜成像特点” 案例分析    下一篇:初二物理学下学期教育教学总结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