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诵读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强调诵读,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徐世荣说:“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全面教学息息相通。它不止是有利于教学口头语言(听、说),教学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听、说),其实更是辅助阅读、写作的绝妙手段。”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重要。

  诵读教学,并非仅仅要求在语文课上读读背背,而是抓住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文化积淀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诵读为主线,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精讲点拨,选择精彩段、篇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去体味领悟文本,增强语感,解决方言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等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运用“诵读法”进行语文教学呢?本文试就实际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略述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进行课内诵读训练,增强学生语感。

  方言区的学生从思维到表达,大都习惯使用方言,而使用规范汉语必须通过翻译,多了一个转化环节,因而导致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基于此原因,我有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课堂开设“课前一分钟”节目,让学生上台有感情地说一段或读一段,这种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将这种事前有准备的读、说训练,改为事先没准备的口头作文。当场命题,学生用一半时间讨论,打腹稿,接下来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场说出来。如说明一件实物,评述一件较复杂的事,或评述一个人物,一本书,一部电影等等。形式不固定,灵活多样,学生学起来也有兴趣。

  除了口头作文、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等形式,课堂上我还重视朗读和背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激发情感、加强情感体验的最佳手段,它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诵读训练,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比如,我在教《听潮》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对于以情感人的文章,默默地看与琅琅地读,所带给人的内心体验是不同的,因此,教学时,一方面以有感情地范读来“激情”,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入情。朗读与品味词句结合,朗读中品味,理解后朗读。我告诉学生,记叙的朗读与描写的朗读是不同的。就这样,学生从中领悟到,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大海由恬静温柔之美发展到伟大雄壮之美的全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对人生的无比热爱。

  有些动人的文章,精彩的段落,作为讲练重点的同时,不仅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而且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语言材料……”

  在课堂中经常进行诵读训练,每课必读,让学生眼、口、耳、心并用,通过诵读消化,吸收,可逐渐培养语感,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规范汉语的障碍,尽快习惯用规范汉语来思维表达,提高语文素质。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视野

  诵读,是否只在课内朗读、背诵课文就行了呢?还不行。要抓住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文化积淀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诵读为主线,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获得知识,单单靠课本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多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并以此来积累知识,积累词汇。为了便于阅读,我要求学生人手准备一部字典和词典,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每学期分期介绍几本中外名著给学生。有时联系课文,介绍学生读一些名著。如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是选自《骆驼祥子》。于是,我介绍学生去读老舍的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全篇的阅读感知,他们更加理解了祥子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的典型意义,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此外,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书籍也尽量介绍给他们阅读,如《花季.雨季》等。课外阅读是否读一读就行了呢?不行,课外阅读也需要熟读成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周必读2-3篇文章,每学期读2-3本书,背诵课外诗文15–30篇(段)。当然,要给予一定的压力,那就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每周检查一次。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习惯。

  开展各项以“读”为主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在引发、鼓舞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保持学习积极性中起着极大作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道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除了课堂培养,我还通过举办一些以“读”为主的课外活动来培养、激发。如举行一些诵读比赛、背诵比赛、读书主题会、答记者问活动等等。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有人物活动,有故事情节。学习这类课文,我就把阅读与小型表演结合起来。有的先讲读后表演,有的边讲读边表演。表演时,学生将所理解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再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考虑到这篇课文的特点:通过精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我先按角色的多少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分角色朗读,便于相互竞赛,并适时地进行指点,使学生的朗诵能尽量表现人物性格。后来,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就把它排成一幕小型话剧。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排演同一课本剧。学生们坐在一起,根据课本内容,讨论各自担当的角色。他们需要根据基本主题、情节,适当地加上过渡性的语言、动作或铺垫性的情节,力求准确表现出所扮演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讲读时教师点拨明晰的地方,在排练中起了指导作用,理解不深的地方,通过反复体会、练习,也加深了认识。

  语文活动,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平常养成的能力全面地发挥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表演机会,并通过竞赛形式,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达到了以诵读为主线,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总之,未来社会需要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强的人才,需要再学习,而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青少年时期不多读多记一些,就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诗)。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诵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我们要抓住初中生正处于语言习得的第二个黄金阶段的特点,通过诵读来“吸纳”,用多读来带动听、说、写,以实现语文教学省时高效的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