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数学计划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知识在这里生长

所属栏目: 数学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11-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在这节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抽象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知识的整理过程,让知识在课堂里自然生长。

  一、经历知识的抽象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分析生活中的情景问题,从而发现其中的数学成分,进而提炼出数学问题,实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搭建数学情境,比较两个小朋友买乒乓球,谁买得贵?逐步剥离出求单价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一般的数学模型。之后结合“两个人谁跑得快?”的问题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两次经历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加自然,更加透彻,也逐渐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节课中,教师在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急于将结论作为知识奉送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去模仿,而是通过巧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解决。例如教学“单价=总价÷数量”这一数量关系时,首先出示两位小朋友购买的总价并要求比较谁买得贵,让学生自主提出需要知道购买的数量,并且计算单价去比较。整个过程顺其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教师做到了真正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去经历、体验、复演创造知识的生动历程,洞悉数学的本来面目,孕育数学的眼光和素养。

  三、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研究数学的意义也在于应用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执教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每个数量关系都进行了应用练习,每个练习也结合实际情境,比如根据发票上的信息分别求单价、数量、总价,720米的路程能否以180米/分的速度在5分钟内到达,逐步提升应用的难度,打开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

  在新知识获得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整理,按照知识的特征或类别进行归类,从而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便于记忆和提取。

  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通过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分类。通过对线段图的分析提问“这样的关系还有吗?”引导学生剖析各类数量关系的共同特征,用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

  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让知识在脑中扎根。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知识的获得都应该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之上。执教老师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抽象过程、形成过程、应用过程、整理过程,让知识在课堂里自然地生长,在学生心中自然地生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教学反思:让核心素养扎根、生长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走进学生生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