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加强有效指导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我们习作教学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回归生活 ,寻找活水源头,积累丰富素材。

    关键字:习作  教学  生活化   创设契机   关注情感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就是点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而我认为,这关键是学生对生活认识不足,发现不多,感受不深。

    要想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而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一、利用优势,激发情感

    1、亲近自然,寻找活水源头,积累丰富素材。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丛中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孩童生活的乐趣。春天里,我经常带领孩子们去田野里踏青。那成片成片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灿烂、夺目。花间,无数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碌着。绿油油的麦田涌起层层波浪,红花草开出紫红的典雅的花朵。看着美景,嗅着花香,我们都陶醉了,性情也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中受到了陶冶。我让大家选一块草地,在上面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有的高兴地打滚,有的仰望着蓝天,悠闲地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有的三五成群,捉各种各样的小昆虫,还有的兴高采烈地采摘五彩缤纷的小野花。当学生们恋恋不舍地回到教室后,就有了写作的内容。四月份,我还组织了一项活动,就是采茶叶,或采金银花,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学生写下了许多精彩的语句,如有的同学仔细观察了金银花的外行,把不同形态的金银花写得极为细腻:我们兴致勃勃地骑上自行车向烟山驶去。山路边,那一片片、一丛丛的白色小花,就是金银花。金银花的枝条纵横交错,有的攀附在小树上,有的缠绕在高高的枝条上,那花就星星点点地散落其中。我们找到一颗可以够得着的。采什么样的呢?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它来。它的花是一簇簇的,每簇上大约有几十朵呢,挨挨挤挤的,且亭亭玉立于枝头,显得十分精神。一株枝条上,有的还是花骨朵,绿中透白,像一根根小豆芽,两两对生,像一对可爱的双胞胎;有的含苞欲放,银光闪闪,像一群紧抿着嘴的小姑娘;有的完全绽放,像一只只小喇叭挂在枝头。又细又长的花蕊丝丝缕缕,缀满了金黄色的花粉。一株金银花仿佛就是一个大家族,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多美丽的花呀!有的同学还发现了金银花的颜色很特别,这样写到:我发现一株金银花上有两种颜色的花,一种是纯白,不夹一丝杂色,如白雪,似纯银,花朵欣长而高贵,如玉琢冰雕般玲珑剔透。白花丛中还有几朵金黄色的,灿烂、夺目,给人以富贵、祥和的感觉,听有的同学介绍,原来金银花初开时是银白色的,盛开几天后,就变成了金黄色的。一株金银花上,有“金”有“银”,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多么奇特的花呀!由此可见,只要有真实的体验,学生是能够写好作文的。

    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因此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可以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我们地处烟山边,很多同学都参加过采茶劳动,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给茶园施肥、锄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农村的人与事也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有意义的事,有趣味的事,新鲜的事等等,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所以我们习作教学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放飞心灵,倡导自由表达。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事与物,在我们不经意之时,从我们的眼前滑过。学生更因年龄小,对周围的一切更会显得不在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其实,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带着发现的目光去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具有一双慧眼。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观察生活,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求新奇,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写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支点,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写自己拿手的文体,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自主创意地表达,让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得以张扬。这样,学生不但觉得有话可写,而且还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上学期,我发现学校连廊瓷砖上的彩釉剥落,形成了一块块的斑纹,特别难看!但仔细瞧瞧,这些斑纹形状各异,相似各类动物,植物。我灵机一动,就带着学生来到连廊,让他们仔细看这些瓷砖,说说自己的感受。开始时,每个同学都说难看死了,要建议校长换掉。我没说什么,只是请班长拿来一支绿粉笔,在一块剥落处涂起来。涂完后,学生惊奇地叫起来:“水藻!”我笑着说:“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此时,他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班驳的痕迹,已经不在是丑陋的,而是一副副美丽的图案。看到大家说得如此热烈,我建议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它们涂上色彩。同学们争着拿起粉笔,开始涂抹起来。不一会,墙上已是色彩斑斓。等大家画完,我再次引导他们来观察。此时的连廊,已经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同学们兴奋极了,一个个抢着发言。回到教室,一篇篇精彩的作文不一会就顺利诞生了。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必须有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远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1、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的创造性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创造性。

    2、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习作定能呈现出盎然生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求实——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立足课堂 紧扣文本 有情有趣——新课程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