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英山一中 王玲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它的出现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它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同时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 。

  那么作为语文活动课程的决策者、引导组织者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浅层次的见解和感悟,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首先,要注意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活动环境,建立一种接纳的宽容的活动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研究表明,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困难来自他们过重的学习压力。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具体地说,要让学生不惧怕发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从而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创作意图。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朦胧性、语言的含蓄性、内蕴性使学生很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阅读障碍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师生都应作一些准备工作。

  例如《再别康桥》、《雨巷》这两首诗歌,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资料,徐志摩的情感世界和戴望舒的人生迹遇,感情创伤是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两位诗人的细腻情感和敏感特质,才会了解他们为何把意象定格在柔美的物上,如金柳、夕阳、青荇、水草、丁香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两首诗的意蕴。只有让学生做有意义的事,才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只有教师给他们这样一个宽松的平台,才能让他们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去听听真实的声音,更好地挖掘诗的内涵。

  其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雨巷》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小组,去整理有关“丁香”意象的诗作,从而得出“丁香”是“忧愁”的象征,从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意象究竟有何特点,如何选取意象来表达情感,甚至让学生对意象进行归类、整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学生归纳出:“莲花”是一个传统意象   周敦宜《爱莲说》  杨万里《小池》

  ①象征着志行高洁,君子品性“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象征女子的轻盈美丽,“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水莲花,不用凉风的娇羞”《沙场娜拉》

  另:表达心态高洁忠贞的

  兰花(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松  竹  梅  荷  菊

  表现豪情状态的

  大漠   长河   长天   高山   雄关   大江   沧海

  表现凄凉悲怆思绪和孤独惆怅情怀的

  古道   落日   寒风   冷雨

  表现离别思乡之情

  杨柳   芳草   长亭   关山   残月   归雁   羌笛等

  表现闲情雅致    春日   明月   清风   花草等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甚至让学生从方文山的歌词《千里之外》中找出意象,周杰伦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歌手,这样一安排,学生自然兴致勃勃,甚至还积极地分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甚至为一两个意象的选取,究竟用哪个好而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同学把《菊花台》里的意象也梳理了一遍,揣摩了一遍。最后,由我这个引导者,作了总结。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再次要引导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学则须疑”,活动的全过程,须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只有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怀疑、求异是创新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质疑,在合作交流中质疑,在群体探究中释疑。对问题的探究研讨要细致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悟出它们深层的联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思维非定势化,即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思维定势的束缚;强调结论非唯一化,即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条条道路通罗马”,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方案的讨论思考,去诱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解决问题的结论是多元的、开放的。

  例如在《雨巷》教学中,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从作品产生的时代氛围出发,有人认为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所造成的白色恐怖,是诗人陷入迷惘的客观原因,那么《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的一种共性反映。(知人论世说)还有人认为诗人恋爱失败,那么在作品中流露的迷惘、感伤是一个正常失恋者的正常反应,应把它看做是纯粹个人情感流露,而不应该打上时代印记。这是把人还原成真实的人的一种评论方法(还原说)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甚至还提出文学艺术和政治、阶级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每部作品都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那样,很多作家的价值就发掘不出来,如张爱玲,她的作品价值曾有一段时间被埋没,后来终于得到正确对待。面对学生们的质疑,我对此作了修正:艺术作品的确有其独特性,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必然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作者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等,完全脱离时代的作品是没有的。只是我们在评价时不能一刀切地用阶级论、政治论来套,要从文本细读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来获得审美的享受。因此,《雨巷》中所抒发的爱的幽怨和失落的情怀,应该是生活本真的写照,而作为抒情诗中的诗人自我,则宣泄着人类纯真的爱恋和自然涌动的生命精神。而这种宣泄是离不开他的时代的。

  由此可见,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允许有问题产生,也允许不同的学生个体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作为教师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更重要的是加以评价再整合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也提高了他们的评价和情感认知能力,何乐而不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处理好三个关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