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

岳阳楼区梅溪一中  段建武

文章的生命在于真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翻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常见学生“情感伪化”:要么是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要么是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却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文章永恒的魅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感情?怎样才能写好真挚感情?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真挚的写作情感

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感受壮志难酬者的孤独寂寞,令人黯然神伤;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体会千古羁旅者之思,令人荡气回肠;读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于父子深情,热泪盈眶;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回想闻一多先生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的画面,令人慷慨激昂。好的文章必然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必然浸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虽然我们的学生暂且达不到作家们炉火纯青的写作水平,但是,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完全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美文。如果我们的学生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那么也会产生“使人心动”的魅力。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缺乏激情的投入,缺少真情实感,所写作文往往是连自己也感动不了的文章,试想这样的文章能打动别人吗?我们应理解白居易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解歌德说的“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艺术”。真情投入,才能创作出精品!

只要学生有了真情投入,思维就会处于激发状态,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佳句就地纷涌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文章。

二、要能感悟生活真情

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生活中处处有精彩,只要留意便有精彩!体验生活,品味人生,留住美丽,用心为文,就不愁写不出真挚动人的好文章。

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往往感动于文中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即文中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试想,如果朱自清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无法捕捉到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典型细节;如果他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就无法写出自己内心涌动着的感情。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一沙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学生的生活圈子里也有动人的篇章。因此,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所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然,强调生活的真实,并非指在生活进行简单的实录,作文时完全可以加工处理,使来自生活的素材更典型。只是加工处理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

三、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承载着表情达意的重大使命。作文的语言应该忠实于生活,尽量生活化,尽量与文中的语境相吻合。当然,作文语言也不仅仅是生活语言的简单实录,也需经过技术处理,使之典型。所以,要写好真挚的感情,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必须能够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曲折生动的叙事、细致逼真的描写是文章抒写情感的依托,议论、抒情若不与叙事、写景相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恰当的抒情,对表达感情最有直接功效。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得到升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综合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手法。文章由事入景,再触景生情,最后由情入议,四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就自然体现了出来。

作文时,除了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外,还要注意选择准确、实在、恰当的词语、句子。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要达到“有境界”,唯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有了情,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涌动起喜怒哀乐;有了充实的生活,就更易于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感。若再加上朴实精巧的语言,作文会尽显真情的魅力。

让真情回归作文吧!因为真情才是文章的生命,真情才是文章永恒的魅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也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下一篇:“莫怀戚真笨!”——语文教学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