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中的“精”处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略读课文是现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教材中略读课文编排的篇数呈现的是逐年增加的趋势:三年级16篇,四年级29篇,五年级28篇,六年级25篇。这么多的略读课文,如果篇篇以精读课文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把每篇略读课文放任学生去自主阅读的话,那样一来,教师不但忽略了本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更把略读课文的教学当成了一次对课文的泛读,是没有什么教学效果可言。

那么,如何来有效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教师带着新的眼光设计教学,进行“精”处理。下面通过自己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的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       依托提示语,突显教学重点

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课时多数是一课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快速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而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小系统的教学整体,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

例如《七月的天山》一课前是这样写的: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这段提示语生动活泼,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但是,通常提示语中的阅读要求是带有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挖掘。上面这段提示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提炼:

1、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解作者写了天山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同时在这个感知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天山的美景,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2、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这句话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积累文中丰富的语言。

像这样依托提示语,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结合精读课文,注重内外迁移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但要注重外在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巩固、总结,同时也注重人文内涵上的迁移延伸,做到瞻前顾后、内外融合。

《七月的天山》之前有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佳作,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方法,其中比喻、想象、排比,其中排比是这一组课文重点要求学生了解的表达方法。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块面让学生去充分品读:

师:读了课文,我想天山的雪水,葱郁的原始森林,还有那五彩缤纷的野花肯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你觉得作者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先把它们划下来,好好读一读,再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写的?

生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真美,作者把蓝天、雪峰、云彩融入了一幅优美的画。

生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读着这一句,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比喻真是生动形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和千万朵盛开的白莲,那景象即壮观又美丽。

……

整个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读,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一

次巩固、积累和提高。

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抒发对壮丽山河的赞美是本组课文的人文内涵。《桂

林山水》中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来赞美桂林的山水美如画,《七月的天山》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反问句,来赞美七月的天山美景胜似春光。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还可以仿照作者不同的方法,来赞美家乡的风景名胜,或者自己曾经领略过的风景。这里既对主题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又沟通了课内和课外,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立足文本特点,点亮思维火花

叶圣陶曾经说过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新大纲也明确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付诸实践运用的。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类文章作者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就是移步换景,初步学习这种方法也是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达到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来拓展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课文先后写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你觉得这三处景物能不能调换先后的顺序来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移步换景时的连接语)

师:找出课文中提示你不能调换顺序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了解连接语一般都放在一段话的前面,而且富有变化)

当然一篇好的文本,它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肯定不只一处。在设计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和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风马牛不相及。在品味、积累作者语言的同时,我们也要适时地设计,去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我们略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天地。

以上三点是自己通过教学实践后粗浅的所得。还是叶老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进行“精”处理,不能一略而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莫怀戚真笨!”——语文教学案例    下一篇:浅谈农村低段学生进行有效晨读的实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