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历史课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驿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现结合近来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与尝试。一、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应转变哪些教学观念呢?1.教师角色观。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2.学生观。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完整的、独立意义的人,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3.教材观。传统教学视教材为“圣经”,唯教材是从,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学观。传统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新教学观倡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二、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多环节,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先进的教学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学观念的转变本身也要在行为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构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容的“心理安全” 氛围,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积极和谐的情感保障“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构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其次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宽松”环境,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快,有“安全感”,形成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积极而和谐的情感保障。(二)重视过程教学,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能培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以下三点。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历史教学有其特殊性,内容庞杂,历史久远,而我们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想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更要注意其情境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形式各异、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学习“佛教的诞生” 时,我这样设置情境:让一位举止大方的学生扮演乔达摩·悉达多,自述创立佛教的经过;对于“佛教的教义” 的学习,先让这位“乔达摩·达多” 外出传教,其他同学分成三组做听众,一组代表当时的劳苦大众,一组代表当时的统治阶级,一组代表今天的历史学家。由于学生对这种教学情境很感兴趣,原本枯燥的“佛教内容” 一下子变“活” 了。等“乔达摩·悉达多” 传教完毕,三个组的同学立刻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展开讨论,发表了许多新颖的、独到的见解。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予他们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核心所在。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种求知状态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利契机。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不可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发现,通过“设疑──质疑──解疑” 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疑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问题提出者的不同,可分为教师设疑提问和学生设疑提问两种。作为教师来讲,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提问时一要讲究提问的艺术,这种提问艺术能激发起学生积极创新与实践的强烈欲望。如学完“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一课,我这样提问: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史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这样问既调动了学生归结本课内容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二是把握提问的时机,在学生的思维陷入片面迷茫或空白的时候及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在学生一致认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侵略战争时,我及时发问:拿破仑率军抗击反法同盟军的时候,他的战争也具有侵略性质吗?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突破常规,标新立异,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不迷信书本知识。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学生就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赶走了詹姆士二世,却迎来了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和女婿,这难道不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吗?这些都是很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固然重要,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师生提出问题后,我主要采用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再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或者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践。总之,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支配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假如让你去解决西安事变,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学生的疑问也很多,如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为什么不杀掉蒋介石以绝后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这些问题,我先把自己的观点掩盖起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诱导和暗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认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就史实结合各自的智慧、情感,充分发表了他们的观点。他们钦佩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人格,认为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紧接着,我又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从国共第一、第二次合作看国共第三次合作(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这道思考题再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展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3.改单向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了课堂,信息交流呈现单一化,机械化。这种单一、机械的信息交流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互动、信息交流多渠道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讨论、合作、角色互换等多种信息交流方式,放手发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三、创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必要补充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学生视野,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主要创办了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撰写历史小论文。如学习《中国历史》第四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时,我让学生写了题为“抗美援朝之我见” 的论文,学“古埃及文明” 时,布置学生写“我眼中的金字塔” 等文章。2.举行历史故事会。在学生讲述某些历史事迹、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教师鼓舞、启迪学生从纷杂的历史史实中跳出来,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习优秀历史人物并且超越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历史名胜、历史遗迹、调查历史史实、采集民间历史故事等,以增强他们的具体历史感受,从而在实践中有所顿悟、有所创新。如学习“商周文化”时,我让学生去考察距学校二里远的“老龙腰商周文化遗址”;学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时,我让学生去调查发生在本地的“出鹰殡” 的历史史实;学习“抗日战争” 时,我带学生去瞻仰学校东边英雄岭上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去参观设在本镇的“山东省人民政府旧址”。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课内外教学中努力创造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相信学生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能力,只要引导得当,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初探    下一篇: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评价学生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