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善抓瞬间灵感,完成主题突破 一节“同课异构”比赛的备课体会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善抓瞬间灵感,完成主题突破 ---一节“同课异构”比赛的备课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同课异构    备课  灵感  主线

内容摘要:

08—09学年度本校开展一次了“同课异构”大比武活动,本人有幸成为其中的人选参加科组内高中组的PK活动。为上好此课,本人在备课上付出了巨大努力,现将期间备课过程的酸苦辣甜,幸福与收获,经验与教训做个小结。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里的“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即起点与终点的同,而这里的“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

做好赛前心理准备:

参加“同课异构”比赛的许多老师,很多是原校的“前教学骨干”,年纪都已不小,不少人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他们在教坛都有过自己辉煌的战绩。如果认为学校开展这一活动应该让年轻教师参加、让老同志参加是学校对他们能力产生怀疑或者非排出个上中下三等的话,那肯定上得不好,可能还会上得比平时更差。因此充分理解学校领导意图,不带情绪,轻松上阵,当作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同课异构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学研究活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当然包括自己在内,参加位这次 “同课异构”PK的两位教师均是上了年纪的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教师,其实教学风格均已基本定型,是“经验型”的教师,要做出“异构”来,对他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事实证明,备课过程何其艰难,然而收获亦极其丰厚。

备课过程的准备:

同课异构关键在于“异”,而所谓“异”,即可以是同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同一个教学问题,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个课题、相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殊途同归。因而要

       

达到“异”,既要独避溪径,还得充分了解自己的对手。自己的对手是位年纪比自己略大,而职称比自己要高,且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我想他同样会做充分的准备进行参赛。

在东莞,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参赛教师用课件上课是一件极其普通之事。声光图一应俱全并制作得精美的课件只是表象,包括练习的选用如果脱离所教对象的实际水平,课件只能成为一堆为完成任务而堆砌起来的幻灯片。这些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毫无意义也,毫无吸引力。抄袭别人课件肯定是雷同,而没有自己思想的课件也必定没有生命力。

而平时同科组同事上的课,彼此之间都已听得很多,每个人上课的风格特点,大家都心中有数,如何创出更新的特点使这一课真正达到“异构”效果?真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基于此,忽然感觉到“`异构’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赛的课题是“理性之光”(启蒙运动)。对于此课业内的人士都知道,这一课题为高中阶段文化史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涉及的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内容多且不能勿略,要在一个课时里解决问题并将课上好是一件十分挠首之事,能否实现而又如何实现新突破?这大概也是科组长选此课题做为PK内容的原因所在。

但是,再难“构”的课,有一点本人始终认为简单的课才是好课。简单是指学生听起来感觉到简单易学,而内涵却一点也不能偷工减料。有人认为,课要不断挖深,才能体现出有水平有深度,这点不敢苟同。所以在备每一节课时我都希望能够做到:主题突出,线索清晰,深入浅出。

围绕:主题突出、线索清晰、深入浅出这一思想,本人开始“异构”历程。教参尽管已相当熟悉了,但一字不漏地又慢慢品了一遍,辅导资料也翻了好几本,课件示例也参考了好几个,但毕竟教参、资料、网上这些流行的东西,大多大同小异,而我相信参赛的同事也会用,怎样才能对传统有所突破?

苦思冥想了三四天结果头脑除了发涨还是一片空白。

最觉得无望的时候,曾经也闪现过这样的念头:如果真的不行只能将传统方法略做修改应付了事。但到开赛之前就轻言放弃绝不是我们为人师处世风格,我依然苦苦寻求实现新突破。

就在这艰难决择之际,一天晚上看完晚修回家路上跨过学校门前大马路的时候,人被夹在道路中间双黄线里,两边的车辆呼啸而过,忽然闪念一想:假如现在就发生一场车祸,有谁会知道趟在马路中间的这人是个刚上完班的教师?对了!即使是谁,哪怕是国王,如果此刻走过此路,一旦发生意外,同样就是一条生命!……找到了!找到了!前天在一个课件上看到一张“断头的国王”的图片,此课主线就以国王地位的变化为话题展开!刹那间感觉真是胡题灌顶、茅塞顿开。抓住瞬间灵感,找到主题突破口,“妙手偶得”往往是我们教书者常常为之得意之作。

于是,相关国王地位为主线的课堂构思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了,通过一翻斟酌,构思成型,有目的收集资料,精心制作自己的课件。

我对课堂导入、衔接、过度、主线做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今天是第一次来我们班上课,假如今天来给大家上课是一位国王而不是我一位普通的老师,大家的态度会是怎么样?”

“一样的。”

         

“为什么?”

“人是平等的。”(这个设计考虑到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所幸结果他们的回答确实并没有出乎自己的意料)

“对,自由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大家是否知道首创这些观念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是启蒙运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接着师生共同解决了有关启蒙运动的概念、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指导思想、实质等基础知识之后。

三、然后我按照自己的“灵感”,设计了围绕“国王”这一主线,提出如下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

(一)、“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有哪些?对比分析在法国三位启蒙思想家眼中,君主的地位是怎样的?”(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君主只掌握和政权而不掌握立法和司法权,伏尔泰崇尚开明君主制,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都倾向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卢梭彻底否定君主制,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人民应当推翻暴政,建立民主共和国。)

(二)、观察下列图片和资料,回答启蒙运动前后,国王和国这元首地位的变化,概括指出理性主义的核心思想:

1、启蒙运动前:

图片:《至高无上的皇权》(一幅很牛气的国一漫画)

文字说明:古希腊神话把英雄或国王看做神的儿子,中国古代亦把皇帝看做上天的儿子,说明古人把英雄或君主看做神或者神之子,乃是普遍的现象。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民相信: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怀疑君主即为怀疑上帝,服君主即为敬奉上帝。

2、启蒙运动后:

(1)英国:

图片一:《断头的国王 》(查理一世画像)

文字说明:1649年1月30日的伦敦,清冷而阴暗。

广场中间的断头台上,刽子手举起了明晃晃的大斧,对准查理一世的脖子用力砍去,一颗曾戴过王冠的头颅立即滚了下来。

         

广场上一阵欢呼,人们互相拥抱,纷纷把帽子扔向天空,庆贺这个伟大的时刻。这个“君、叛徒、杀人犯和全体善良的英国人民的敌人”终于被他的臣民们处决了。

历史会铭记住这一刻,因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臣民们把自己的国王送上断头台,从此,欧洲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图片二:《伊利沙白二世》

文字说明(设问):现在的英国国王地位如何?

(2)美国:

图片一:《美国联邦政府的组成》(三权分立示意图,含文字说明)

图片二:《98克林顿身陷弹劾风波》(莱温斯基事件)

文字说明:在克林顿事件中,政治生活的透明性表现得异常突出。国会为了了解事实真相可以任命一个独立检察官来调查。在原则上。独立检察官不服膺于任何政治党派,以保持其公正和客观。为了完成调查,独立检察官还得到了充足的财力支持。调查的结果不是秘密的,而是公开的。美国公众可以通过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各种传播载体来了解克林顿事件的前前后后,甚至细致的过程。就这件事来说,政治生活实现其公共性。美国人又岂只是无聊于总统的性丑闻,他们揪缠不休的根子在于“总统对法律的不忠”——阻挠司法调查。美国人对克林顿事件的不依不饶,是他们护法的坚定和对法律的绝对忠诚,这才是法制得以维持的基石。这一系列的事件像是一场精彩的戏剧,一场只能在美国的制度框架中上演的戏剧。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弹劾事件过去仅七年就已被编入美国中学历史课本。

(3)法国:

图片一:《自由引导人民》

在十八世纪巴黎偏僻的东区,耸立着一座巨大的城堡。在幽静的环境与古迹的外表掩盖下,不知有多少爱国反封建的志士屈死在它阴森晦暗的石窟牢房中,这就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者秘密囚禁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是法国的国家监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成功地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一举攻占了这座人间地狱。一群群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囚徒冲出了重重的牢门,砸烂了身上的锁链。重见天日的人们与革命群众一起欢呼、呐喊,从此揭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图片二:《又一个断头的国王》(处死路易十六)

1793年初,路易十六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在巴黎被送上了断头台。无独有偶,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被自己参与设计的断头台处死。当初,他在监牢里翻看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时,哀叹道:“就是这两个人把法国给毁灭了”——指把他的波旁王朝给毁了。

(4)中国:

图片组合:《孙中山标准像》和《袁世凯称帝照片》

文字说明:“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复辟帝制,仅当了86天皇帝就遭到覆灭下场。”

通过对上述四个国家举一反三的实例分析及相关材料阅读和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师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自然得出以下结论:当人民开始懂得,国家并不是上帝创造的,权力与法也不是神授的,王位亦不能世袭,我们完全可以反对国王的专制与暴虐,生命、财产、自由等权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原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也可以被法律所制裁。这就是理性主义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理念,这一种意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学生也就对“理性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且更直观生动了。

赛后有感:

第一,刀不磨则钝,脑不磨则愚,课不磨则“死”。课多磨砺,始现锋华。当自己思路打不开的时候,恰恰说明自己“缺电”需要“充电”的时候。翻翻有关教育教学名著和期刊,看看名家名师们的做法想法,随时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或暗示。终身学习很重要。永远不能吃经验、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

第二,实践出真知,接触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触发灵感,才能“妙手偶得”。而有灵光的课,才会更精彩,更吸引学生。说实话我们这些教书匠以三尺讲坛为人生舞台,太脱离生活实际、更脱离生活的实践了,缺乏原创的灵感之源。即使经常“充电”,也非自己感悟出来的真知灼见,“拿来主义”也许是我们许多教书者难于自成一家、更难于成为大家的原因罢。当然现行体制也很难让我们去过多地接触生活,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发自我意识的灵感之源,有时它产生于我们苦思冥想的备课过程当中,有时也会出现在课堂讲课过程中你思潮喷发之时,有时也会在与同事或学生交流或探讨当中激发出来。当然,“拿来主义”对于一个知识分子也不失为过的一件事,如果教书匠还不自觉加强“充电”,那么只能更孤陋寡闻、成井底之蛙。

第三,简单而深入浅出的课是学生容易接受而又极富效率的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付出精力和心血,勇于探索,善于打破常规,深练内功,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预期效果。假如这一课,我们停留在对自由、平等、民主等概念进行空洞的解释与说明上面,决不会有上述引用实例去体会这些名词内含来得更简捷、更有效、更有趣。

         

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对话,也有利于实践和探索,因而,“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赋予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这也给同课异构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中小学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倡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因而,也需要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实施策略的多元化。同课异构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一方面,教师独特个性是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一种重要的因素,追求教学的艺术化,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规律需要不断提炼、总结和提升,同课异构有助于在变化的环境下更好地认识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

总之,通过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同课异构确实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努力付出,必定有收获,值得告慰的是,这次“比武”虽然无石破天惊,但是效果是满意的,结果也是喜人的,学生很乐意听且能轻松接受知识,评委对角度新颖而不失本质课堂给予充分首肯。

                                   

2009年5月18日

 

 

 

 

参考书目有: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人民教育》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    下一篇:从材料的选用 谈历史常规课堂的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