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摘要:

以往的教学,虽然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由于没有科学确立主体性教学目标,更没有主体性教学实践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无法真正得到发展。文章提出,学生要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必须通过主体性目标和主体性教学过程来实现。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后,着重阐述了主体性教学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学生 教学主体 主体性教学模式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有精神,具有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和体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的过程。尽管历来的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

事实上,学生变成教师的仆人,知识的奴隶。他们关注的是教学的主体性价值,故而,他们所强调的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阴影,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断发展的人。笔者以为,只有建立了完整的主体性教学机制,才能保证学校培养出真正的人。

一、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人的主体性的开发和提高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主体性增强的历史。在生存条件得到基本保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今天,人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满足,另一种追求成为一种更高、更新的境界,即充分发掘自我的潜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智能和体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开拓和创造。正是如此,把诺贝尔奖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高奖励,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既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又给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素质的竞争成为关键;人才生产成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条件②。在经济大战的背后,人才大战、教育大战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激烈。正是这种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中国九十年代教育的行动纲领庄严地诞生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探索出一条由教法改革到学法改革,再到教学整体改革的路子。如杭州市天长小学1983年9月开始进行的“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山东师大教科所1986年开始进行的“双序结合的整体教改实验”,山东省教科所和烟台市教科所和烟台市教研室教科组联合从1986秋进行的“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1988年初河南省新乡市中小学整体教改,湖南师大附中及岳阳市一中的整体改革,1991年以来,湖南师大郑和钧教授和湖南省教委举行的小学协同教学实验等等③。

      

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都证明:教学改革不仅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改愈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愈是生动有效和深入持久,便愈是有生命力。反之,愈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改的成效愈是有限。九十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立足素质教育,二是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和单纯的升学教育相对的,它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由心理素质向创造素质的递进发展。整体性教改就是立足于全面发展人的培养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即从办学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方位的改革,从单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到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整体改革。九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增强人的主体性,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青少年儿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国家的主人,整体性教育改革就是为了增强人的主体能力的基本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的一般模式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过程。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以人的整体统一发展,而非片面发展的模式指导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教学相长,而非彼此消损。

主体性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出现的主要有结构定向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问题探索式教学、、成功教学等等。从众多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抽象出主体性教学的一般模式:研究主体形成规律,科学设立主体性教学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心向,使其产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1、研究主体形成规律,科学设立主体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是教师期望学生所应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前提。传统的教学目标要么强调知识的传授,要么强调能力的培养。它是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的,即学生是教师加工、改造的社会产品,只有作为接受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作为形成性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因此,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主体,不是主体性教学的目标。主体性教学期望学生作为统一的有机体在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认知领域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意领域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世界观、人生观等;动作技能领域包括各种基本技能技巧。这样,主体性教学目标就包括了以下三个不同层次和方面。即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所谓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所谓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所谓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

如何使这些目标具有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整体统一性是主体性教学目前急待解决而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体性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是指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的条件,但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正确地、有效地转化。一句话,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树立学生主体观就是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教育质量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学生单向地从教师或书本接受为多维接受,变只有学生接受为师生共同接受,并由此改革教学工作的传统方法,即变“灌”、“管”、“压”为“启”、“引”、“导”。

        

2.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心向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求知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在学习问题上的反映的综合。

其中,核心是学习动机。学习心向在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催化作用和动力作用。没有定向或定向不正确,其学习就是盲目的、被动的,学生就不会真正进入主体的角色。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就是要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学习欲望等。既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又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满足感、成功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

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有重视培育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心向。学生没有产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倾向。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化为“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的领导式的上行下效的关系。只考虑到知识的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不愿重视甚至完全忽视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这样,学生学得困苦,教师也教得艰辛。学生在内心深处滋长着厌学的情绪,甚至对教师的恶意。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也就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不想学或不愿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外界环境的强迫或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而造成的。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一是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心向,即讲清楚每门学科以及每个知识要素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长的有机联系。二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一种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即自觉地、主动地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甚至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这样,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泼状态,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教学虽然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但仅仅局限在老师讲授范围内的消化理解,是在死记硬背知识的基础上的苦思冥想。学生常常是思考无门,思路不畅,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实现从记忆型教学水平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水平转变。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以问引思。通过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考。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根据提问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判别性问题、叙述性问题、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判别性问题仅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叙述性问题要求回答出“是什么”。述理性问题要求进一步回答出“为什么”。扩散性问题要求不拘一格地提出多种可能的答案,对现成的结论作出合乎理性的评价。学生思维的水平主要从后两类性质问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因此教师提问要有一定难度。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问、巧问,善于设置问题情景。一位物理老师用“木块和铁块放在水里哪个会沉?”、“如果铁重才沉,为什么万吨钢轮在水里不沉?”等一系列提问,从而引出浮力定律,就收到了较好的提问效果。

(2)以理导思。它是指教师充分而灵活的说理,使学生按照教师所引的思路去思考。灵活而充分的说理要求教师的讲授有严格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以理服人。如中学生的思维的可逆性、发散性较差,往往不能从问题的特点出发展开联想,而是拘泥于一些普通的细节进行漫无边际的猜想,对复杂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由“已知”想到“可知”,由“欲证”想到“只要证”,由题设和结论联想到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

        

(3)以变发思。它是指教师变化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采取一题多解、改错课、练习课、讨论课、竞赛课等。

(4)以情激思。它是指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根曾指出,人类理解力不是干燥的光,而是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的灌浸的④。情感既是教师教授时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时的必需。教师的教学激情不仅能使教师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且感染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思维变得灵活而敏捷。反之,不协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的消极的情绪会妨碍学生的思维的正常进行。当然,启发学生思维不仅局限在以上几方面,而且它们在教学中是综合起作用的。

4.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使学生独立地进行智力操作和行动,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的全部任务。

这里指的自主活动不仅包括学生课外的作业、观测以及自学、自评、自测等活动,而且包括课堂内学生的独立思维、独立演算、阅读、练习等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自主活动的展开。时代精神所要求的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示和培育。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首先,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师,认为教学要以教为中心,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就会放松学生的纪律,就会浪费时间。所以,常常是满堂灌,课外布置大量作业。即便是课堂提问,也常常是仓促点“将”,很少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殊不知,教学的这种“间歇”就是学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教师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疏密有间,张弛有致。课程设置上要留有余地,可以适当地开设选修课。教学环节上也要留有余地,可以把有些讲授课变为自学课、自习课,开展自能读书、自能作业活动。在教学管理上,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如“没有教师的自习课”、“无人监考班”等。总之,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其次,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自主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翅膀和车轮,是“学会学习”的时代要求。

教师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记住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记忆、学会操作。学法指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和有意揭示学法,结合实际介绍学法,帮助学生总结学法。再次,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都是要对学生的自主活动进行及时的鼓励、检查、督促。对积极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 同时,谨慎地运用批评手段进行鞭策。此外,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5.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教学反馈是把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对照,找出差距进而调整教学行为。教学反馈是主体性教学的必要环节。完整的教学反馈机制包括:(1)建立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核心的师生双向循环反馈结构。(2)教学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能力。(3)反馈形式多样化。不仅要分析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而且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方法,还要分析教师教学的情感、方法、教学的深度、速度、难度。引导学生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4)反馈要经常化。主体性教学反馈是为了进一步地指导和改进教学,因而要经常进行诊断性的检查,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好习惯。

        

6.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民主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内部环境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民主素质的必然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尽管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尽可能地适应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但教学中的非民主现象总是屡见不鲜。 如许多教师过多地扮演着“学生行为惩戒者”的角色,把“听话”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把“听话”的学生培养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满足,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与臣服的关系。在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倾向时,或暴露出缺点时,常常得到的是斥责、讥讽、赶出教室、禁止到校,甚至是极不人道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格遭受践踏,民主素质的萌芽早在这种没有个性的教育中扼杀了。诸如此类,不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本来已经很单调的学校气氛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学校这块令人神往的乐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就应该:一要做到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和政治上的真正平等。教师和学生只有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言语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努力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气氛。二要做到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品德不良或学业困难的学生要有信心、耐心,并加倍付出爱心,从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学习状况。三要做到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帮助,摒弃互不往来、相互攻击、相互保守学习秘密的不良风气。并开展一些有利于团结协作的教学竞赛活动,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气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以上六个方面是主体性教学的基本条件或基本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当然,主体性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师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完善的教学设备条件,优美的教学环境)和配套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①田汉族:《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原则》,《教育研究》,1991年,第8期。

②卢曲元:《论现代社会的整体生产系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③《中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

④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试论我国课程改革20年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下一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