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体育论文

如何对待学生美术训练中的“错”

所属栏目: 体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如何对待学生美术训练中的“错” 

摘要:教师能否因势利导,变换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宁可画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画、敢想、敢出错,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规范性” 敢“错”  敢画  敢想  创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先生的《将错就错》,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今天,素质教学的需要,我也尝试鼓励我的学生们大胆地去“错”。

王华祥先生说:“植物从土里生长出来,它的尖儿伸向天空,它将一头埋在土里,而另一头则渴望着离开并自由地生长”(《将错就错—想法篇》)。在根植原土的基础上去追求自由的人的天性,这就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天性。一个青少年学生如果从基础训练中体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突破精神,这也难道不是艺术教育中创造性原则的重要性的体现吗?

创造性原则就是指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不断突破和创新的教育原则其目的在于培养出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我们应当知道美术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处处要能体现创造性。然而今天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那么乐观,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还有不少。

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由于多数学生都要参加高考,通过高考上大学,而且历年来考试范围都在头像和石膏像之间轮换。所以素描教学基本上也是石膏像、头像的写生训练。多少年来,“三大面”,“五大调子”是翻来覆去的交换,都已经乏味了。例如:许多学生在长期的素描写生中常常出现感觉麻木、反应迟钝,画不下去的现象。许多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就打发雷霆,责怪学生不用心。强制学生画下去,这样效果并不好,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好像”自有一套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独特”的方法,无论什么场合下,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身上都拿他出来用。教学过程搞得非常“规范”,非常“严谨”。自己也显得很严肃认真,要求全班学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他得来。如有越雷池一步,则罪该万死。这样“规范性”的教学虽然在现在班级性教学中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结果呢?全班同学画出来的作业就像一个“模子”生产出来似的。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如此严格规范学生作画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胆子变小,怕出错所以不敢画,学生作画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记得我儿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要他们临摹两棵树,其他同学都画得跟老师一样,我儿子则把树画得前大后小。开家长会的时候,他的老师对我说:“你儿子画画的水平太差了。”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其实我觉得我儿子的画在他班展示的作品中是最不一般的一张。

说到这,我们许多老师都有同感:现代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如过去的学生,这也是每个教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痛的事。他们虽然在怨声载道可又在一个劲地纵容学生照样如此下去,不断地给自己添麻烦,何以见得,我们在部分老师的身上可以一目了然。譬如说一些学生画不下去,或不想画时,甚至有些学生由于自己一些小事引起心情不好而不想画画时,就把手伸出来要老师给他改。似乎专业老师已不是老师而是诊断他们“心病”的心理咨询医生或者干脆硕士处处安慰他们呵护他们的“保姆”。而有些教师却恰好迎合了他们,几乎做到了“有求必应”。一出手“哗哗哗”几大笔下去。学生的作业就变成他的了。这样当然是受学生欢迎的。但更多的给学生改画回助长学生的惰性,不愿动脑筋。况且老师的“几大笔”下去把学生“所有”都否决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都付之东流,长此以往学生变成了“懒汉”或“旁观者”,而老师则变成了兢兢业业的“修补匠”。过多“爱护”学生和督促学生也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有人说,学生本身没有自觉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不督促他,他就不学。其实自觉性与自主意识不是督促起来,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项资料显示:日本人的工作效率在亚洲最高,也居全球之首,日本人极强的创业精神使小日本在二战后短短几十年走上了经济大国,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很特别,他们对那些未成年的学生特别重视开展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冬令营、夏令营、登山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自主意识。我们说美术的创造性原则也要求学生独立自主。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现代中小学美术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位专业教师能否在自身教学方法上作些改进是很关键的,如学生画素描感觉到枯燥了,画不下去,是缺少耐心还是缺少胆量而不敢画?老师能否因势利导,变换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宁可画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风格也完全不一样,老师能否只做大的方向引导,激励学生发展各自的优势,不作严格的规范和模式,不作“一刀切”式的“一个样”对待;学生作画时过分依赖书本资料老师导致不能自觉自主学习,怕吃苦时,教师决不能“手软”严格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同时也要锻炼学生吃苦,甚至“冒险”式的突破精神。总之,我们应该鼓励敢想敢画敢错,注重学生差异,发展个性,正如王华祥所说的,“我们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我们不以风格或样式出模式,不把所有人都修正成一种样子”当然我们不赞同每个学生都玩“风格”,也不能像一些高等艺术院校那样让学生搞变形和“偏离”表现对象。我们还是主张中学生写生课以再现式的写实为主,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就否认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否认美术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色而搞过分“规范”的教条主义,所以我在这里强调敢“错”有他道理所在的。

“错”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敢“错”就是突破。学生只有敢去“错”才能突破现有的水平,有所提高。譬如说画石膏像,画到一定程度,学生怕破坏整体效果,画“过”或画“花”了,不敢深入刻画。如果每次都是这样,那就很难有提高。老师则鼓励学生画下去,宁可画“过”画“花”也要画,胆子大一点。学生只有画下去,他才会发现许多新问题,发现就是提高。

   

其次,敢“错”是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敢于去“错”,才能在“错”中体验到正确,以“错”中感知和认识对象,体验美的规律,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换句话说,反复地“错”就能反复地体验,反复地感受,最终创造出美的事物,在写生中,学生反复出错,他们在“错”中就会吸收一定的经验,体验到一定的做画规律,第二次“错”是第一次的提高。

再次,敢“错”也是吃苦和独立自主精神的体现。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如果敢于“错”,敢于尝试。也需一定的胆量、自主、耐力和吃苦精神,同时,在新的问题出现时也须独立思考才能解决疑难。譬如有些学生好强,作完一张画后发现不尽人意,变换一下方式方法再画一张,想达到最佳效果却总有那么一点点不尽人意,如此反复下去,在这当中没有吃苦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是不能完成的。

最后,敢“错”也是创造精神体现。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去错也是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尝试中会增强他的胆量和信心,去陈破旧为创造新的事物打下基础。达芬奇说过“一个鸡蛋可以画一个小时,也可以画一天,还可以画一年,甚至一辈子。”说明一张画可以反复地推敲,反复修改画下去,不要认为可以交差就就是画完了。有时,即使是真的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但学生也会从中找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更何况我们对美术的评价的标准是相对而言的,有可能你认为学生的“错”恰好是超越你经验之外的新“突破”。当然我们不是说老师不能批评学生了,但对于学生某种程度的“错”,我们应该敢于肯定他的创造精神。据以往经验,许多专业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不一定都是很听话,比一般学生要“调皮”些。在作画中他们也会表现出和一般人不一样,那么老师也应该承认他的“不一般”。如在作画中经常“犯规”出“错”,同样老师也要承认他们的突破性和创造性。当代国画家朱振根先生说过“无法之法,实为大法”,也有人说“做人可以老实点,但画画万万不可太老实”,这就是说搞艺术不能太规范化、格式化,老师太千篇一律是教不好学生的。

先生主张学生有意识地“错”,我们主张学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错”,且是经过思考后有突破性地“错”。这种“错”是激励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去发现,这种“错”,就是创造意识的开始,又是创造性精神的重要体现。所以我提倡中学美术专业教育应该从多方面体现“错”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王华祥      《将错就错》

《美术大观》  2006、8

《美术大观》  2007、10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健美操训练    下一篇:浅谈新模式的市中小学生运动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