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走出美术欣赏课教学误区的尝试研究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作品欣赏,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审美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审美愉悦,激发创造力,在美术课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美术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认真教学,努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意识得到加强。但不可否认,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这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落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讲解过多这是目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通病: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欣赏。而且教师的讲解又大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指导。致使学生很少有进行艺术欣赏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具体表现为:
    1、过多讲解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轶事趣闻

在美术欣赏谋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师生都很投入。表面看上去,这是一堂成功的艺术欣赏课,实际上却并不见得,因为教师所讲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和传闻轶事,和相关的故事情节等内容,一节欣赏课往往变成了对艺术家趣闻轶事的介绍和对作品故事情节的描绘。却不是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以为了解作品的情节,作者生平就了解了美术欣赏的全部含义,把美术欣赏课等同于读历史传记,看故事。其结果,当面对那些没有具体情节、故事或是抽象的,讲究画面构成的作品时,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弄不清这样的作品该从何处着手去欣赏了。应当承认,教师适当的补充讲解必要的背景史料,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领会。但不能喧宾夺主,舍本术末,把欣赏课变成“故事会”。
    2、过多念教材内的注释和教参资料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欣赏课教学方法,就只有采取念课本注释,或照本宣科教参内容,把这些作为欣赏的主要形式,标准答案。要知道注释只是作品的一点简介,教参内容,大多是相关内容的拓宽介绍,根本不能代替欣赏。如果说讲解与作品相关的情节、故事,尚能理解为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话,那么,做教材,教参传声筒的教师,显现得更多的是懒惰和能力问题。
    3、过多从纯艺术的绘画语言方面讲解
    有的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过多从纯技术语言方面讲解,整个作品分析都是从线条、色彩、构图、质感、透视、解剖、光线等方面讲解,把美术欣赏课当作艺术作品分析会,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盲目拔高要求。这会使学生觉得欣赏是高不可攀,无法企及的。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挫伤学生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发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教师教的对象,处于消极接受知识的地位。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和发挥。表现出来的问题有:
    l、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较少

由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教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制了,依赖性强,自己不想、不愿、不能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能等待教师的讲解。而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引导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自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自觉、主动欣赏作品,只能成为一句空语。

2、学生参与度不高

美术欣赏课,重在学生的欣赏,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现在有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使学生的兴趣锐减,注意力转移,学习参与性不强。形不成自主欣赏的氛围条件。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欣赏课学习的自觉的、主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要求。

三、欣赏课教学流于形式

1、欣赏停留于表面化、浅层次内容

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时,只讲解、提问学生一些有关画面内容的简单问题。诸如:画内有哪些内容?他们在干什么?该画作于何时?你是否喜欢这幅画?等等,或者肢解画面,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讲解一下,左边的人穿什么衣服,在干什么?上边是什么,下边什么,把内容复述一遍,就算欣赏完毕了。既没有中层次的绘画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更没有深层的作品内涵、社会意义、作品意境、画家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分析,很难想象,这样的欣赏课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2、欣赏课放任自由,任由学生自己欣赏

与过多的讲解相反,还有一部分教师采取放任的态度,基本上不组织讲解、引导学生欣赏,而由学生自己观看画面,自主欣赏。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需的,因为学生的艺术素质并不高,完全没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他们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

以上主要论述了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教师讲解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和发挥;欣赏教学流于形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思路是:教师应精讲解,让学生多感受,重在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欣赏,多发展见解、观点、人人参与,从欣赏作品本身多层次理解、体会作品的内在含义。具体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欣赏课教学。

一、问题启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启发学生思考才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领会作品,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外国美术欣赏《最后的晚餐》一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用2—3分种简介历背景,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由浅及深的问题,去理解、感受该作品。第一步,请学生围绕“这幅画大概创作于什么时期?属于什么体裁?”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提出各种看法,讲出各自理由,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鼓励分析,启发学生自己作出评判,并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内的前后内容,做出正确判断。第二步,教师启发学生另一个问题:“画面上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他们在干什么?”第三步:“画家采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能够看出谁是耶稣,谁是犹大的?”教师从构图,色彩、光线、人物神情等方面,进行启发,使学生了解绘画是如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来该划人物形象的。第四步:“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含义?你是否喜欢它?如果你有一幅这样的作品,你准备把它挂在何处?为什么?”这些问题深浅结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分析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各自对作品发表大胆、新颖的看法、评价。使学生既对作品内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认识,也对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美术欣赏可分为四个阶段:①视像感觉:②意象感觉;③审美心理;④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前提视像感觉和意象感觉的外在物质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就应重视情景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如在欣赏中国古典绘画时,教师可事先在美术教室内多挂一些有关的挂图和教师的摹品,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来帮助、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绘画和音乐在心理上给予人的美感有“互通”现象,因为中国古典音乐与古典绘画,二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界。所以播放中国古典音乐,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达到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古典绘画的境界的目的。例如古典名曲《夕阳萧鼓》,那优美柔婉的旋律,展现出犹如一幅幅清丽、潢雅的山水画,不由使人想起倪瓒《渔庄秋霁图》的墨色简谈,清远萧疏;想起董源的江南山水,着色清雅,平鞭天真。

三、分组讨论法,形成生生互动,激发思维

美术欣赏课,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欣赏,但学生的审美素养不高,在面对作品时,学生个体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欣赏,采用分组讨论,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不同,在自己无从谈起时,同组同学相互间的讨论,可以激起该学生与讨论有关的思考,并运用联想迁移,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且讨论法不但可以互通有无,互补长短,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面对同学,学生都敢于大胆争论,没有怕说错的顾虑,使学习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可以说分组讨论法是适合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提醒自己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教师该讲解些什么?讲解多少?怎样讲?学生该欣赏什么?怎样欣赏?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处理好,就能达到通过欣赏课学习,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美术欣赏课教学初探    下一篇:饱含人文精神的“T”型构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