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四步法”让《论语》教学轻松自如 高中语文获奖论文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论语》因其难、散、燥而导致课堂气氛冷清,师生交流贫乏,内容理解肤浅,教学效率低下。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以《仁者爱人》为例,遵照教学程序,全面论述了自己在《论语》教学中探索总结出的勘误教材、散中求序、化难增趣、练中夯基的“四步” 教学法。其基本观点是:一、正确解读、全面理解、甄别文中注解的不当甚至错误之处;二、整合归纳、设计板书、明晰课堂教学框架;三、以文解文、巧用生智、化难增趣:学以致用、撰写心得攻克章句理解之难;四、以练强教,归纳提升,夯实基础,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缺陷,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旨在让学生在轻松地教学中感受经典的人文精神、文学风采,增强语文能力,不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与高雅的个人素养。
关键词:  《论语》教学     正确解读    散中求序    化难增趣    以练强教

因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和在文学中的独特价值,《论语》被列入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然而经典的教学效果,并未如预期的那样美好。由于年代久远,内容深奥,理解困难;章句杂散,头绪繁多,难以操作;远离生活,缺少共鸣,枯燥少趣,难以体验得到经典之作的博大精深、醇厚迷人。如何让《论语》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而又收获颇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笔者现以《仁者爱人》为例来谈谈自己对《论语》教学的肤浅认识,敬请方家指正。
一、深入探究,正确解读,勘误纠错。
《论语》自成书以来,历经无数注解、别裁,不少章句解释多样,歧义无数,给读者带来不少误导。课文里就有不少章句注解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深入探究、认真梳理、正确解读教材,及时纠正章句注解的不当之处,以免学生接受错误信息。
课文这样注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其中“使他们安逸”、“关心他们”,体现了孔子的行为品德。但“对朋友,信任他们”却不够妥帖,因为该句强调的是“朋友”的品质,而非“子之志”。要想文句前后主体一致,译解为“对朋友,我使他们信任”才较为妥帖。刘琦先生就是这样译解的:“我愿意使老人生活得安逸,让朋友信任,让年少的人怀念。”
类似情况,在课文《知其不可而为之》中也有存在。编者这样译解“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该译解有三个问题:其一, “它们”指谁?如果是人,就不该用“它们”,而应该是“他们”;如果是鸟兽,前文根本没有可比对象。其二,“世上人群”又指谁?是一类人还是具体人?是长沮、桀溺还是子路等学生?其三、“斯人”指代谁?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孔子怅然若失的这句话,是在“子路问津”、“行以告”后,针对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言的。而桀溺的意思是:天下动乱,到处一样,你(子路)跟谁能够改变这个现状呢?你与其跟从逃避政见不和的人的孔子,不如跟从逃避世事的我们,显然暗含批评、鄙视孔子和挑拨他们师徒关系的意思。孔子的话就是对桀溺的反驳,“鸟兽不可与同群”是省略句,其主语就是后面的“吾”,“不可与”后面省略了“之”,复指鸟兽,暗骂桀溺等;“斯人”是指子路等弟子。他的意思是:我不能和你们这些鸟兽般的人同群,又不能和这些学生在一起,哪我又和谁一起呢?《史记》载老子告诫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原本为人尖刻,讲话尖锐。这样解释,切合语境文意,也符合孔子的个性特点。
如果不加甄别、照本宣科,让学生生吞活剥课文译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二、整合归纳,设计板书,“散”中求“序”。
目标明确、条理明晰、逻辑严谨、重点难点突出、步骤完整是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针对《论语》章句繁多,内容散乱问题,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计合理简明的教学板书。言简意赅、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板书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操作,还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借鉴。那么如何设计《论语》教学板书呢?
首先,准确理解章句,弄清章句论述角度。结合注解,我们不难看出《仁者爱人》各章句论述的对象和侧重点:1.6章总述“仁者爱人”的基本内涵——亲亲、爱众;4.15章介绍“忠恕”;5.12章论述“恕”的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30章介绍“仁之方”;5.26,7.9,15.42,9.10,10.17章说明爱人的表现;7.27章是“仁爱”思想的延伸——爱物;14.17章举管仲之例说明“仁爱”的判断——儒家的“权变”思想。弄清楚章句的基本内容就为板书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二,探析章句关系、分类章句内容。基于“仁者爱人”的主题框架,全文11章可以归纳为四个大类:内涵、逻辑、表现、意义。其中内涵类包括1.6章;逻辑类包括4.15,5.12,6.30章;表现类包括5.26,7.9,15.42,9.10,14.17章;意义类包括7.27章;其中14.17章还体现着“权变”思想。
第三,理清各类之间的主次关系。显然,内涵是基础、前提;逻辑是内涵的推理;表现是对内涵、逻辑的阐释;意义是内涵的深化,都围绕“仁者爱人”的主题展开。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步骤:内涵                      
逻辑        表现         意义。
第四,呈现分析结果,设计教学板书。笔者对该课的板书设计是:
以人为本
      贵人贱物
                
       意  义              亲  亲

   

               孝 悌              推己
仁者==爱 人  (方法)                           爱  物
              忠 恕               及人
        意  义             爱  众    
    
 仁主礼从
      仁重谅微
      (权变)
首先是解读标题;其次是揭示内涵,例举“表现”;接着讲解逻辑;最后阐述意义。该板书基本呈现了全部课文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也展示了教学逻辑,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以文解文,巧用生智,化难增趣。
板书设计搭建了教学框架,明晰了教学思路,紧随其后,就是要攻克《论语》章句难懂的问题。笔者教学经验证明,以文解文、巧用生智、学以致用是化解《论语》教学困难,增添《论语》教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以文解文”。 《论语》章句可以借助其他资料来帮助理解,资料应首选章句上下文,其次是同课章句;最后是《论语》其他章句和其他文献资料。
《为政以德》有章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大多数学生都按照字面意思解读为:“自古以来,人都是会死亡的;人民没有诚信,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粗略一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人民没有诚信,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是与孔子回答行“政”格格不入的。“民信之”谈论的是国家政事,而非个人诚信问题;所以应该是“民无信,(国)不立”。 句意应是:“自古以来人(国)都会死亡的,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国家)是根本站不住的。”结合上下文分析章句有助于消除歧义理解。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泛爱众”的解读可以利用4.15章“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和6.30章“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即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来辅助理解,旨在说明“爱众”的方法是忠恕,其中“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就正面而言的;“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就反面而言的。二者之间的基本思路是推己及人、“能近取譬”,都统一于“仁”。为加深对“忠恕”的理解,还可以补充了课外的章句:“子贡问曰:‘能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颜渊》)章句之间互相解读,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观念。
  14.17章“管仲非仁者与”段反映了儒家的“权变”思想,但单单凭借这句话,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了进一步解释“权变”思想,可以引用《孟子•离娄上》章句:“﹝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还可以引用《论语》章句:“义以为上”,“义然后取”,“大德不逾矩,小德出入可也。”从而弥补了课文资料不足,难以阐明的缺陷。
以文解文,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避免课文章句的单薄、肤浅,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论语》与孔子思想;但是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紧扣课文主旨与教学目标进行,而不能无限延伸、任意扩展。
(二)、巧用生智。《论语》内容艰深难懂,学生积累薄弱,难以形成教学共鸣,因而产生冷场现象。及时运用课堂生成资源,促成“同伴辅导”,有助于形成师生共同语言和师生双向交流,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好的帮助。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学生能够理解基本意思:“射宿”、“纲”就会把小鱼和小鸟捕杀殆尽,就不会再有可持续发展的鱼和鸟类资源了,这体现了孔子生态意识。这种理解很有见地,但难于和“仁者爱人”相联系。迷惑、冷场之际,有学生讲到“那些幼鸟、小鱼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孔子不忍他们早早被饿死和捕杀”。笔者紧抓“生命”不放:“生命和仁者爱人”有关系吗?学生们马上进入了思考,随后就讨论纷纷,最后形成了意见:有关系,人和动物都是以“生命”而存在的,在“生命”面前,二者都是平等的;热爱生命包括爱人的生命和爱动物的生命。笔者再问:“仁者爱人”是怎样在这句话中体现的?学生又是一阵讨论:爱动物是爱人的情怀延伸,都有关爱的情感。这样就把这一章句归纳进了课文主题之中,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及时运用学生讨论中的有用信息,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灌输和消极低效甚至徒劳的思维停滞。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追问,为语文有效课堂插上双翼    下一篇:“召唤结构”下的《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策略例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