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分组讨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6-08-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也在层出不穷。其中,最常见的课堂互动形式就要数讨论法了,而小组讨论在优质课中几乎是每课必有的。小组讨论法究竟魅力何在?价值又几何?我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分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讨论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讨论。然而,这几个月来,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我共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四个问题只探究了二个。

  尴尬二: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专题五《外交突破》一课中,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会做如何反应”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历史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尴尬三: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中,讲完红军的长征,我想我们同学作为于都人,于都是长征的出发地,那么我设计了“什么是长征精神”的小组讨论题,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再次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认识到会出现上述尴尬主要是因为自己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小组讨论。犯了以下几点错误,这里拿出来讲,作为经验教训,仅供各位同仁借鉴。

  一,讨论之前准备不充足。

  尤其是像我们历史这种远离现代社会生活的学科,学生本来对过去的东西就了解得比较少,加上我们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校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又是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学生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甚至一些历史常识都不清楚,如果不在讨论之前查找资料,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学生在讨论时就很难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很难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组讨论也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另外,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现在的高中生课程安排紧张,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讨论之前的准备也是匆匆忙。再者,教师在讨论之前也要向学生提出讨论课题,指出注意事项,布置预习或阅读参考资料,使得每个学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可是事实上很多教师只是布置完讨论题目,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查资料和思考的时间,就让学生开始讨论和发表意见,常常使得讨论场面无法继续下去。

  二,讨论题目选择不恰当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模式时随便出个题目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题目不是没有什么讨论性,就是太难,要不就是太容易,学生一下子就得出了共识,总之,常常会使学生望题兴叹!因此,讨论题目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参加者对讨论题一无所知,或者讨论题与讨论者毫无关系,那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无法参加讨论。

  三,讨论为少数的学生所把持

  一个班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再加上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于是这些同学往往把持了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因此采用小组讨论法时就应该注意,小组范围不应过大。再者,在分组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还要注意让每个组的每个同学都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思考总结了以下几条对策:

  一、讨论前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充分,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前准备我认为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补充资料

  补充的资料应该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关的史学著作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及主要相关论文目录,论文摘抄)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但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可信度;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资料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2、辅导

  对学生怎么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与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丛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

  3、拟写提纲

  学生搜集总材料后拟定发言提纲。例如,学生在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的个人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

  二、讨论的题目要有针对性:针对一般遇到以下情况进行讨论

  1、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时进行讨论

  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教师如果把结论首先告诉学生,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定论,而是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人物的事迹为依据,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淡化书本的定论,允许得出与课本不同的结论,只要是以事实为依据,讲的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允许多元思维并存,这无疑有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2、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进行讨论

  学习历史,不能只在故纸堆中打转转,了解昨天是为了今天和明天,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辨别和认识是非的能力,真理来自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文革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你从二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一样,同学们各自说看法,可以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精心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四、精心组建讨论小组

  组建讨论小组对于讨论最后能否取得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讨论小组的组合方式采取自找对象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讨论必备的主动,合作,交流,倾听,质疑,调整等学习的心理习惯。学生自找对象以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品性来优化搭配。如: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般来说一个小组由四个人组成比较好,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并且指明各个成员的任务,比如,有人可以专门记录发言过程,有人可以代表本小组给全班同学陈述该组的意见等等,这样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还有利于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

  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但是如果只让讨论浮于形式,就会极大得挫伤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兴趣,甚至会使学生对此产生厌烦心理。讨论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才能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我的历史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导学稿的运用与高效课堂的历史教学    下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应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