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探寻细节处的作者意义 ——以《信客》的文本解读为例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余秋雨想通过《信客》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信客》字句之间的意旨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探究,是更有价值的。

  对《信客》一文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以教参为代表,认为本文是对特殊职业信客难能可贵品质的褒扬。第二种认为是人物的颂歌,更是对现实的自我灵魂的拷问,让读者非常形象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诚信”的涵义。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把重心放在人的精神重建,在较短的篇幅中融入对人的历史,人的灵魂的关注。

  以上种种解读,从解读者自身的理解出发,只能说是一种读者意义的解读;真正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的解读。

  我们所说的“从文本中探寻作者意义”,是作者意义和文本意义的合一。。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性的文本阅读,它具有教学的特殊性。首先它要求教师通过文本细读,揣摩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趣;然后探寻作者欲表达的意图,并将其与文本相印证。到此,我们获得的是作者的、文本的,是需要每个读者审视和面对的。在此基础上生发文本的读者意义,是每一个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审美情趣,获得的属于自己的意义解读,正是这种从文本中探寻的作者意义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基于文本的作者意义”呢?关注细节,于微处见大意。细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信客》中有关信客的两处细节,是我们探询文章内涵的重要突破口。

  文章的其中一处是,信客回乡后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支持不了。”仅仅是因为进了局子导致信客支持不住了吗?显然不是。在前文交代信客所受的人格屈辱远远大于这次的打击,更何况在这次进入警局没有什么凶险的事情发生。那么,是什么导致他真正“支持不住”的原因?那就是人生的价值观在是与非的冲撞上,使他难以支撑。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信客曾上过私塾,实质上在交代他曾是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洗礼的,其“忠心耿耿,宽厚仁慈”的思想的来源也正在于此。也许是这种思想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也正是他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而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他不是不明白现在的世道,可以说信客是一个智者,但是他固守着他那古朴、圣洁的价值观念,这也是他一做几十年信客而倍受尊重的原因。面对同乡的不道德,信客的不“宽厚仁慈”使他失去坚持几十年的操守,对于这次的做法他后悔莫及,因此决定中断这个职业。信客忠于自己的职守,对他人宽厚的胸怀在文中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余秋雨先生的行文始终没有脱离开这种思想。文中始终在写信客如何尽职尽责,面对着别人的误解,“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可见信客已经把孔子的“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

  于此同时,作者也把一种尴尬的结局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两个信客都没有坚持到最后,老信客因为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而彻底糟蹋了自己的名誉,年轻信客因遭受太多的痛苦、欺凌和凶险,晚年退出了这个行当。没人能够撑持得了这个 “信”字。这是一个悖论,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作者永远也想不明白该如何面对这个“信”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把我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因为我是一个教授;我把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学术,因为我还写许多学术著作;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那么作者有什么问题想不明白才要写这篇《信客》的呢?毋庸置疑是诚信。因此信客在老信客坟前说的话正是说出了作者心中的疑问,在为数众多的谈诚信的文章中,也都阐述了人们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坚持诚信原则的重要性,而且还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动人故事。人们不但都赞成讲诚信,而且认为诚信是需要“坚持”的,需要努力的,有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兑现承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其含金量都是一样的。

  从这处细节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作者将历史与文化紧密结合,对于历史关照又注入了理性力量和现实的意蕴。厚重的文化与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时,即使是智者也没有办法临危不乱吧。第二处细节,信客的遗愿是将墓筑在老信客的墓旁。这表明信客对自己选择了“信客”这一职业显然不后悔,并且把这作为自己一生价值的认定。是做信客,给了他良心上的满足,责任感上的满足,对于踏踏实实诚诚恳恳做一个人的满足;即使后来他做小学校长看起来比做信客更成功,可那都是信客这个职业给他的积淀。年轻信客理解老信客,尊重老信客。因为他自己也从事信客这个职业,更容易理解,同时,他是唯一一个在老信客远离乡村独守坟场的日子去看望老信客的人,从这些接触中,更多地理解了老信客。剪红绸的事情发生后,他悔恨得拿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而且在年轻信客面前毫不避讳自己的错误。他自己名誉糟蹋了,乡亲们对他是防贼一样的,并且对他以前做过的事情也持怀疑态度,让他无法在乡村生活。但是,他不但不为自己辩驳,反而为乡亲们物色新的信客,并且力劝年轻人担当此任,老信客可以说表现的是对年轻信客无限的关心:详细地介绍了路线,出外的人员以及他们的在乡间的家属,非常的详细,连比划带草图,只差亲自带他去走走了。生活方面什么地方有小旅馆,什么地方的大饼最厚实,什么地方光可以买米饭不买菜,“无微不至”也只有这个样子吧。老信客不惜揭开自己的伤疤,用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诫年轻人——信客就在一个信字。每当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他的心里永远装着的都是别人。

  这样一个不计较别人怎样待他,他心里时刻为别人着想的人,难道不值得尊重?因为尊重,所以年轻信客才会留下这样的遗愿。

  在两处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两代信客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让我们体验到人间真情。同时也为我们探寻文章的旨意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他的散文“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认为余秋雨的散文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将散文引向一个全新领域,让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方式找到了一种实践途径,最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人性的深刻关注。法国作家法郎士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的活跃起来”。这样精彩的论述,也是清楚地告诫我们,先有“记号”,然后才有“填补”,才有读者意义,才有“多种意义”,才有譬如“对特殊职业信客难能可贵品质的褒扬”“是人物的颂歌,更是对现实的自我灵魂的拷问,让读者非常形象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诚信的涵义”或“谁能够撑持得了这个信字”的解读,甚或才有“老信客的行为值不值得原谅?”“信客没有坚持到底是否遗憾?”但是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无限的假如,都应该以文本为基础,抓出自己体味深的细节,去探寻作者意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下一篇:怎样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