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运用课本创造性地组织语文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巧“照本”,妙“宣科”

 
  ——浅谈如何运用课本创造性地组织语文教学
 
  宿松县城关初中   张琴
 
  各位朋友,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做一项统计。在初中阶段平均每周有6节语文课,其中大约有4节课是用来阅读讲解课本内容,另外平均每周还有两节早读课,同学们大多也是手捧课本放声诵读。据此统计,语文课本的使用时间占据了语文课堂的6/8。由此可见,能否创造性地“照本宣科”事关语文教学的成败。下面我想和各位读者朋友交流如何运用课本创造性地组织语文教学。
 
  话题一:准点切入,四两拨千斤。
 
  灯光下,捧起一本新教材,我郑重地打开,总感篇篇佳作,字字千金,每一篇课文里都蕴含作者生命与智慧,堪称厚重。作者用一个个方块字筑起一座座装满知识和智慧的宝库。即便我们是每一节课滔滔不绝也会有余言未尽之感。若能准点切入,就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寻找切入点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
 
  首先,一般要注重讲解文章开篇部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入选的文章,大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这里去找寻那一根解读作者智慧的钥匙。例如在教《伤仲永》一文时,开往篇第一句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其中“世隶耕”三字就很有深意,若在此设计几个问题,或许就能打开全文。如1、在平时的作文中,你会从哪些方面介绍一个人?2、你认为同学们所说的中,哪些是必需介绍的,哪些是可以选择介绍的?3、作者要介绍方仲永时,选择介绍了哪些方面的信息?4、你能说说作者选择介绍“世隶耕”的用意吗?(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用一连串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思维空间,去感受作者的创作智慧。
 
  再如《最后一课》的开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若能好好把握也可找到学习全篇的突破口。如1、“普鲁士兵”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与“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3、这两处分别叫什么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这些景象”指的是哪些景象?5、看到这些景象,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这叫什么描写?6、他这么想对吗?读到这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去体会描写语言神奇的表达效果,区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认识小说要素之“环境”和“人物”,从而感受小说大师的风采。
 
  其次,要学会从文章最精彩最易理解的部分找切入点。什么是最精彩的?这里指最有吸引力,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什么是最易理解的呢?这要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来分析,直观形象具体写实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一般是易理解的;抽象的写虚的离生活较远的内容一般都是难理解的。由易入难,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如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是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学生平时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对于抒情性的文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若抓住文中两处精彩的描写,带领同学们反复诵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具体的描写到抽象的抒情,切入全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思乡爱国情怀,感受抒情散文的特色。
 
  朋友,你或许会问“如此细嚼慢咽,你几堂课才能学完一篇文章?”是啊,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话题二:虎头蛇尾,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螃蟹是美味之一,初次食之,真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此时若有服务员帮你打开螃蟹的上壳,露出那满是油膏的蟹黄,接下来的工作想必是无需别人代劳了。赏美文有时真的如同品美食,当同学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不防也做一回服务员帮他们打开那“螃蟹”的上壳,剩下的就让同学们自己支探究。记得《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篇幅较长,构思巧妙,语言隽永。若细嚼慢咽,全面讲解,可能要花好几个课时。如果用一课时讲清文章双线特色结构和伏笔艺术,其他的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突破了难点,节省了时间,又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话题三:适可而止,保留再次使用的价值。
 
  语文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一分一秒都值得去珍惜。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字字千金,篇篇精华,可圈可点之处太多。这样就有一个矛盾,讲吧,时间不够,不讲吧,又放心不下,讲与不讲间,取舍艰难。孔子云“不悱不发,不愤不启”。语文教材的讲解也要适可而止。教要教要学生需要的时候,不然就会出现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恹恹欲睡的现状。一般地讲,学生感兴趣的,当下学生主观需要的以及文中最精彩最有特色的地方都是可以讲的,其它内容若非是必讲不可,或能巧妙处理,都可暂时放下,等时机成熟时再教不迟。这里还是就《爸爸的花儿落了》谈谈。在讲清双线结构和伏笔艺术之后,还有许多可读之处。若再花一两课时一一道来,同学们可能就会打瞌睡了。等到单元结束进行写人记事的作文训练的时候,同学们大多怕写作文,都希望老师能指点迷津。这时可再以本文13-29段(写的是“我”因赖床而受罚)为例,谈如何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将一件事的背景、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写得具体而生动。这时同学们或许听得要认真得多,既讲解了课文弥补了以前的不足,又发挥了教材的读写功能,可谓事半功倍。
 
  话题四:反复引用,多角度讲解。
 
  对于一篇文章的讲解,我们既要准点切入,适可而止,又要反复引用,多角度讲解,深入挖掘。如教《土地的誓言》,读到文中描写故乡美丽富饶的景色时,可以引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有趣的景色的文段来进行对比。突出两段描写的不同手法和语言风格。从而体会两位作者的不同情感。再如教《伤仲永》,也可以引用描写“百草园”有趣景色的一段进行对比,训练学生如何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概括段意。
 
  总之,教材是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之本,“本”立而道生。若能巧“照本”,妙“宣科”,或许就是认真传道之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考语文试题的六大价值取向及问题讨论    下一篇:借助教材精彩插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