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游戏在初一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研究背景多年以来,中国传统课堂上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教什么,学生照单全收,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学生就完成什么任务。而事实上,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仅仅只是一味的跟随老师的脚步,持续单一的学习方法和繁杂的练习,往往会让学生感到疲乏,对学习新语言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大减小,对年纪较小的学习者,更是对于其想象力的一种禁锢。在三十多年前,美国的内华达州发生了一起真实的案例,一位母亲仅仅因为自己三岁的女儿认识了字母“O”,就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年仅三岁的女儿告诉母亲,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当时妈妈就吃惊的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她说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母亲当即将幼儿园告上了法庭,控诉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自己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女儿在认识字母“O”以前,会说那是苹果、太阳、足球和鸡蛋等一切圆形的东西,但幼儿园在教她学会了 26 个字母后,她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后来母亲胜诉了,美国《公民权法》甚至根据这一案例进行修改,赋予儿童在学校的两种权利,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由美国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充满想象力的学习,对学习的快乐和兴趣,创新的起源,也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小女孩在学习字母“O”之前,能将它想象成任何圆形的东西,对学习过程充满了兴趣,而幼儿园教育使之定型后,反而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学习欲望。古今中外因为快乐和兴趣而大有所成的例子很多,比如犹太人会在书的封面涂上糖水,让孩子在翻书时能不经意品尝到甜味,在心灵里对书留下美好印象,更愿意读书;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对数学充满兴趣,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无限的快乐,自己苦心钻研,终成为大数学家。

  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寓教于乐”的要求,使得游戏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于中小学课堂。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教育重点区域,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中心,多种教学方法在重庆地区的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发展也带来调整,一些新教学方法能否真正得到适应,能否更大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想象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一英语课堂中科学有效的实施游戏教学法,将几种常用的游戏,如歌曲、简笔画、角色扮演等结合特定课程,利用多媒体和多种教具,在具体课堂中进行实施教学和反思,将游戏教学在初一英语课堂中进行实证教学和分析。本文采用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研方法。本课题研究有深厚的研究基础,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笔者将明确课题范围,通过在大量文献资料中收集有用材料,筛选并确定主要文献,查询书籍和报刊杂志等资料,在一定范围内了解相关研究,对历史和当前研究进行分析。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然后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依然将实习中学,及重庆八中的初一 29 班共 51 位学生设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证法是要通过展示事物,将信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表达来传递。本文中,笔者将重点设计以几种游戏为主的四个案例在研究班级里进行实践,通过对实践对象、实施过程和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来得出最后结论。

  寓教于乐,简而言之,就是要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愉快,让学生在快乐情绪的带动下,主动轻松的去学习,达到教学和学习目标。“教”就是教学,是教育,“乐”是乐趣,兴趣,情趣,即把教学活动放到对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源动力上,让学生能够最大可能的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知、情、意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首先是从国外发展而来。国外寓教于乐思想的实践中,最多的就是游戏活动。不管是学校教学,或者家庭学习,游戏都丰富多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如今游戏已经深入到了教学中,并且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将知识和技能以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西方游戏教学法起源于柏拉图。他在他的著作《理想国》(1986)中描绘了儿童游戏的场景,也就表明了这样儿童游戏的场景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场合。同样的,卢梭在其《爱弥儿:论教育》(1978)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核心就在于首先要以新颖有趣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后才是在学习过程中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西方游戏理论的先去是康德和席勒。康德在《判断力批判》(2002)中提到了“游戏说”这一概念。在他的概念中,只有通过游戏活动,才能让我们把内心的想法和思维转化为现实。席勒在他的著作《美育书简》(1984)中对康德的概念进行发展,并提出了他的关于游戏的概念。席勒在书中指出:“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并且所谓人的这个术语最严格的意义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而人在游戏中能够使二者合二为一。”

  国内相关研究寓教于乐中的游戏教学这一教学思想在我国也是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在古代,对于儿童的教育,普遍就是游戏,最早被称之为“戏”,或者“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06)是耳熟能详的句子,被广为流传。在先秦的诸子百家时代,游戏教育的思想也已经萌芽,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2003)就指出,“知”和“行”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缺一不可的。也正是他的这种“知行统一观”,奠定了游戏教育理论的基础。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也在对孟学、陆学和禅学进行比较后,提出自己的王学观点,指明“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1997)诸位教育学家都明确指出了游戏是儿童进行知识学习和培养习惯的重要方法。解放后,我国各教育学家对游戏教学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目前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有模仿游戏教学,情景教学,体育类游戏,儿歌教学,绘画游戏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2008)强调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自创的独具特色的操作体系和教学法理论,倡导游戏式的教学法。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 此外,为游戏教学打下坚实基础的游戏四大原则也是由陈鹤琴先生首先提出。此四大原则为:首先,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身体成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得到一定的运动和锻炼;其次,儿童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培养高尚的品德,学习团队和合作精神,培养谦让和礼貌的品德;再次,游戏能让儿童脑筋变得敏锐。

  课堂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游戏教学方法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发展自主学习模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游戏设计在课堂中非常重要。本研究结合了游戏教学法的理论,以及初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英语教材及教学目标,构想出一套游戏教学在初一英语课堂中的设计方案。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此次选择的教学对象,是重庆第八中学初一年级 29班的学生,共 51 人。学生中有一半左右来自重庆市各优秀小学,英语基础比较好,已掌握部分基础的词汇和句型,能够拼读基本词汇,以及掌握例如 “What's this inEnglish?” 等句型,并给出回答。但部分学生虽然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学习知识不够牢固,英语基础较差。还有八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来自未开设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基础基本为零。但 29 班整体比较活泼好动,乐于举手回答问题,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在教学之前,分析好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准备,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的选择游戏,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是分析教学内容。重庆八中初一年级统一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的《go forit!》上下册。整个初一年级的教材是由三个预备单元和十二个正式单元组成。在平时的教学上,基本每个单元用一个星期时间,也就是五个课时完成。各个单元都包含了听、说、读、写这四个板块,特别强调了学生在说和读上面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教材图文并茂,并配合了表格、卡通等多种形式练习,从视觉上能更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

  结论本文在对初一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在“游戏教学”的文献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整合分析、教学设计与实践,来研究如何在初一年级的英语课堂中,以合理有效的游戏形式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对于四个游戏案例的设计与实践,对案例进行反思,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一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要学习好一门崭新的学科,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保持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案例中教师根据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课,设计出了不同种类的游戏活动。颜色、体育器材等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轻易接触到的实物,教师最好选择以视觉型游戏为主进行教学,而相对抽象一点的实际运用,如购物、问路等,以实际的互动交际型游戏更为适合。即使是相同的内容,在新课教学和复习巩固时也可穿插不同游戏,如:新课教授时以视觉型游戏吸引注意,刺激头脑,复习巩固时利用听觉型游戏提高难度,不同游戏穿插能够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以此来激发他们新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话说英语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    下一篇: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