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地理论文

“精”于地理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所属栏目: 地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7-1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平时教师也喜欢讲“精讲多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詹姆斯。布络克博士提出了“精学法”,毛泽东同志曾提倡教学上的“少而精”。精不仅包括“精讲”,还包括“精练”,甚至教学的一切方面都要贯彻“精”的原则。

  一、“精”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实践和讨论的深化,人们逐渐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这种素质教育观是与我们这个信息朝代、创新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人们常说“知识爆炸”,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高。这一变化改变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发展能力显得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知识第一线的情况。同样,知识第二线的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学生的学习、参加考试都会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多为第一次接触,学生要从中作出正确分析,创造性的解答问题,这就需要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为了更直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教学改革,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这就使得知识的第一线与第二线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了。因此,我们要从新考虑知识的价值,即哪些是基本知识,对于提升人的认识境界和能力是必需的,是最有效的,也是不容易过时的;哪些是边缘性的知识,只是提供某种教材,是一次性消费的。与此同时,就基本知识来说,处理的重心和视角也发生了变化,要重视这些基本知识的获取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包括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能力都得到增长。由此看来,知识不精,就缺少展开获得知识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就不能有效地发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也就只有靠大量利用一次性消费的材料性知识来“多练”培养能力了。所以,精讲、精学和精练必须统一起来看。

  当然,主张“精”与“渊博”的要求是不矛盾的,这两种要求是统一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具体来说,只有学得“精”,才有余力去向深处、向相关的、向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拓展,才有余力博览群书,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渊博”的目标。在这里,由“精”而渊博的知识结构是活的结构,是可以调动组织起来运用于不同的情境的知识结构,包含着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的仓库。这就是说,学得“精”是渊博的前提和基础。

  二、探新质疑,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1、地理教学要达到“精”的境界,就必须抓住人类认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来组织教学。探新质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由于强调的是不同思想、观点、理论的相碰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因为疑难问题是思维和创造的动力,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为了解答疑难,必须主搜寻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运用它们来作出自己的证明,这样,学生就学会了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相应掌握了相应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智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所学知识也是活的。

  教学中,有的学生不喜欢问,也不善于解疑难题,学习不够活跃。则须导其有疑,例如讲大气污染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为什么瑞典,挪威的2万个晶莹清澈的湖泊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已经死亡?还有1万多个湖泊面临严重的威胁?

  当提出上述问题后,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工业排放出的大量有毒的二氧化硫,遇到水蒸气则变成酸雾,随雨降到这些湖泊地区,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了死亡的湖泊。还有的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疑问:这些酸雨都是这两个国家工业污染造成的吗?通过分析西欧工业和北欧工业以及相关的气候知识,学生可以得出:是西欧的大气污染在西风的作用下跑到了北欧,所以北欧的酸雨很重的结论。这时再设疑问:”来自日本的酸雨也会降落到美国去吗?“以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很显然,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好的。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导其解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将有关地理位置、气候(风向、降雨等)、工业分布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原理联系起来,不仅发展了能力,而且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升华,更精练了。

  总之,学生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围绕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观察、联想、分析并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充分体现了精讲、精学、精练的要求和特点。

  2、要转变观念,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灌输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公认的看法。这种看法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如果不澄清,就不可能真正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从逻辑上来看,主导是与辅助相对称的,而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称的,从这两对关系中各抽取一方,硬性地拼成”主导主体“论,这是不妥的。我们还可以提出疑问:如果说学生是”主体“的话,难道教师是”客体“吗?回答当然不是。在这种暗示下,自然就变成了教师是”主导“,而学生处于辅助、从属地位了,无法真正发挥主体性。从实际情况来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导“往往变成了”主“而不是”导“,而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而真正的”主体“也就是并没有规定为”主体“的教师了。

  所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至少是容易误导的。从前面所讲的教学实例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看作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或根本是”导“,即主”导“,而学生是主”学“,教师和学生互相激发、互相促进,这才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其结果是”教学相长“。也就说,新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为主”导“、学生为主”学“、师生双主体互动、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转移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上。

  三、”精“中育德,培养创造性人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它内蕴藏着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统一或统一的过程,这就是说,结论是精简的,而过程则是丰富的。培养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传统教学的重结论转向重过程(思维和认识过程,发明创造或发现实践过程),并从过程中培养优良的品德就是创造性人格,或者说与创造性人格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重大事件、重大认识结论中丰富的历史性或现实性的材料,在教学中将丰富多彩的过程展示出来,这学生在科学的发明发现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益,做到”精“中育德。在这方面,地理教学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地理教材几乎所有的重大事实材料和结论都是在充满着神奇、冒险、甚至牺牲而又团结奋斗的艰辛中探索出来的。如著明的地理大发现。

  许多人研究了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的人格品质,发现关系密切的因素有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勤奋心、自信心、合作、宽容、献身科学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理智感等。戴维斯总结前人的成果,归纳出共有10条人格品质是: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对复杂奇怪的事物感到有一种魅力、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又专一。

  同时,人正是在自己所创造的新产品中观照人的自由创造的力量,而这也就是美的本质,所以,美是最能调动人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对美的追求是人生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所以,美育也就内含在创新教育中。

  总之,在教学中,传统的知识性、结论性环节”精“下来以后,将更有利于展示丰富多彩的过程,而这是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同时,它也能够培养优良的创造性人格品质,实现”精“中育德,在地理教学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下一篇: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