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拓展性阅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拓展性阅读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关键。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古今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进,拓展性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和教研中倍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呢?在我的十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要去读;传授阅读方法,教学生会读;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读。

    一、从兴趣着手,让学生想要去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课前预习时引导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景阳冈》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更好的体会武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到有关武松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又如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阿长与山海经》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鲁迅的小说创设悬念,比如让学生查找有关介绍鲁迅方面的书《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等,学生在查找课外读物时,发现原来鲁迅有一百多个笔名,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集子以外,他还写了很多的杂文的散文诗,他是我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还了解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课中拓展阅读、整合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记得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第三、课后小结延续。

    课后拓展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补充性拓展、迁移性拓展、比较性拓展)。目标指向也更广阔,既可以是单纯的丰富积累,又可以迁移、比较、积累等并存,可以是“人文感悟”,也可以是“语文感悟”,或两者并重。由于课后拓展性阅读可以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也可以是课外,这对设计拓展性阅读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保证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又要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在绍什么是物候现象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外,并没有介绍太多的物候现象,所以在小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大自然的探索》一书,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了物候重要意义,同时对如何去判断天气也学会了一些方法,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方法,教学生会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我们已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以精读带博读,以课内带课外。语文阅读方法很多,因文而异,教给方法,有效拓展,阅读教学的功能在于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方法的渗透与指导,让知识掌握在方法之上,“活”在方法之中。学生须掌握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批注阅读等,应摒弃空洞机械的训练,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课内阅读,要学生“记住最该记住的东西”。课外阅读,注意对内容的筛选,把握书面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形成对读物内容的认识。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两种阅读方法:

    1. 迁移法。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及时在课外读物中得到运用,牢固掌握学习的技能。

    2. 圈点摘录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重点段,也可用于全文,常与其他学法交叉使用(比如常用的“三读三学”、“四读四学”)。“圈”要求符号尽可能同意,这样便于集体交流,对于较典型的课文,教师还要“下水”圈点,划注张贴,让学生观摩。“摘”什么摘好词好句(便于日后写作);摘文中的疑难之处(便于有针对性的解决)。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

    培养了兴趣,教给了方法,我们还得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有目的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首先,我们要从教材入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本身就具有示范性,他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之一的,科学的,严谨实用的读物,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其次,必须重视第二课堂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诸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和“三个一”活动等专题活动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四、有机整合,多向拓展

    平时经常听说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却很少听说学生对读书、看报、看电视不感兴趣,这说明语文教学存在着课内外彼此割裂的现象。如果将有一定联系的课内外阅读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这就有利于他们发现,理解这种关系,从而顺利地进行概括、推广,实现知能、方法、情感的迁移。

    活动方式一:课内外相关链接。老师以课本内容为主,选取与其相关联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内容,引领指导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对课本内容了解的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

    活动方式二:变换方式——变读为听。

    小学生受阅读受识字量和理解力的限制,经常会遇到阅读障碍。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听书。读听整合,学生“听”的兴趣很容易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有兴趣的“听”书也很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领悟力,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活动方式三:变换方式——变读为说。

    举办读书故事会,读书鉴赏会,让学生自主评说读书的内容、感悟,把读来的内容变成自己感悟的东西,并有序地说出来,这也是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一有效途径。读说整合可使学生记住读的主要内容,强化理解,锻炼想象力。读写整合,既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又可使学生表达思想,实践读写技能。

    活动方式四:变换方式——变读为写。

    学生读后是有感悟的,对于感悟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选定某些经典文章,鼓励与引领学生改写、续写、补写,在各种“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写作的技能、写作的思维,培养语文素养。

    活动方式五:变换方式——变读为演。

    选取学生喜读乐见的文章,让学生自主结合,设定角色,编演课本剧,在学生的编写与演出中,学生就加深了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与素养的四个有效途径。四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妙用听、说、写三者于拓展性阅读之中,一定会取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的,一定会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与素养的。“读”是学好语文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性阅读其目的都是引领学生“读”,引领学生做好“读”。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扎实有效的拓展性阅读是实践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切实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使学生想读,教学生会读,让学生多读,最终达到尽可能读好的目的。我想,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课本+非课本”的课堂机制也一定会建立得更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小学阅读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