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品出“数学味”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改中的问题、反思与解决策略

  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但,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似神离的现象,形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数学教学到底如何凸显新课程理念,品出“数学味”,在追根溯源之余,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品出“合作味”

  [教学问题]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浮光掠影

  在新课程改革中,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天南地北地乱侃一通,结果在较长的时间里讨论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有时课堂中形成互相取笑、互相喧哗的休闲场所。这样的合作,充其量是一个“表演”形式,谈不上学习。

  [教学案例]这是一节评优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教学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断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组合作中,优等生凭借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当核心人物,主宰整个活动过程,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或者被动接受优等生的指令,或者在边上默默无语,或者在一边尽情地玩耍,几次合作学习下来,他们已经没有了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进而导致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主义。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教学策略]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首先要把握契机:根据学习任务研究该不该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也要有其价值性、必要性。如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又靠自己不能完成的;如有意见分歧,且相互争执的……其次要根据学习任务采用几种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组内人员各司其职,又相互转换,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再合作学习;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中,教师应深入其中适时地给予点拔、指导、倾听、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学会判断、质疑,尤其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学困生的身上,听听他们的想法。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增强自信,让学困生真正地学有所获。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别人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赞同别人的发言,学会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会争辩问题,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另外,小组学习中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这样,合作学习才会开展得更出色、更有成效,才能真正品出“合作学习”的味道来。

  二、品出“探究味”

  [问题思考]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蜻蜓点水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自己鲜活的体验、感悟作为基础,由知识向智慧转化的探究效果就不可能。

  [教学案例] 教师出示投影上面画了一个长方体并注明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8厘米、6厘米。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研究:看哪个小组能先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四人一小组开始讨论,计算。(不到三分钟时间)

  师:哪个小组有结果了吗?

  学生没有回答老师,继续讨论,继续计算。(又过了1分钟)

  师:到底有没有计算出来了,动作请快一点。(着急地)

  这时有一位学生回答:老师,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再加起来,就行了。

  师:你算出来了吗?

  生:还没有。

  师:谁算出结果的,请交流。

  ……

  [案例改进]出示题目后,启发学生: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给学生8分钟左右的时间)

  学生按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进行了大组交流,教师板书6种不同的算式:①10×8+10×8+10×6+10×6+8×6+8×6 =376(平方厘米)

  ② 10×8×2+10×6×2+8×6×2 =376(平方厘米)

  ③(10×8+10×6+8×6)×2=376(平方厘米)

  ④(8+6)×2×10+8×6×2=376(平方厘米)

  ⑤(10+6)×2×8+10×6×2=376(平方厘米)

  ⑥(10+8)×2×6+10×8×2=376(平方厘米)

  其中,1、2、3种方法几乎是所有小组研究的“成果”,第4种方法是某一小组研究的“特殊成果”。该小组长非常自豪的介绍: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展开,先算出中间4个小长方形合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再加上边上2个长方形的面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长还回答了同学们的各种“质询”,说不清的地方,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整个过程似乎经历了一个答辩过程。第5、6两种方法是在第4种方法的启发下,各小组再进行研究以后出现的“补充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所得出这几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都很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发现,在不同的场合,每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到底用哪一种,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反思升华] 改进前案例中的探究,充其量是一种形式主义,教师根本没有舍得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而是不断地在一旁催促学生,没有让学生形成探究的氛围,没有给予指导、点拨,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这样的探究学习是毫无效果的。改进后的案例,探究学习是明确清晰的,探究过程是详实的,探究成果是丰富的。这种探究学习不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使学生成功地经历了探究学习的过程,很好地获得了探究的体验,提升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初步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真正落实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体现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从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快乐、体验成功。要做到这一切,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关键,而正确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师丰富、娴熟的教学技能是实现真正意义上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根本保证。

  在课堂中,学生追根刨底式的体悟、探究,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个人综合成长的极好形式,犹如体操中的“综合运动”。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人本化”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探究欲望,让体悟与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耳濡目染”的自我体悟、感化,教学中“探究味”越浓,课堂越能成为师生启迪智慧、张扬个性、共同成长的乐园。

  三、品出“评价味”

  [评价问题]评价方式——过多赞扬,滥价低效

  [教学案例]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教学反思]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

  [解决策略] 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品出评价的真正味道来,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评价时要注意适时适度,要平等、真诚、发自内心,有优点就该实事求是、毫不吝啬地表扬,有缺点就该开诚布公地纠正指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在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容易接受,并能切实转化到行动中去。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在表扬学生之后,不忘向学生提一些更高层次的要求,期待学生的后续努力;在批评学生、指出学生的缺点之后,不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被老师期待着的、关注着的感觉,既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又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均衡的、多样性的、客观性的。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有滋有味,能让学生回味无穷,能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有收获,有惊喜,但也有辛苦,有迷惘。当然,理想的结果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教学改革尤其如此,需要不断地反思调整、逐渐推进。作为现时代的数学教师,更须追求数学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让数学教学更具“数学味”,让课堂更精彩,让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得以彰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作业“减负增效”的实践探微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的建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