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简单地讲就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也就是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是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映。同时,数感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我觉得数感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一种对数、运算的直觉,带有一定的非确定性。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试图用数学的观点及方法来解释和解决问题。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重要目标的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许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数感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感知数为何物

  充满诱惑的教学活动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形成数感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自然数时,我就给学生讲述古人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的故事,使学生对自然数的产生有了深刻的印象。关于自然数“1”,可以让学生组词,小到一粒砂、一滴水,大到一个国家、一颗星球。也可以让学生用“1”表示不同的数量,一个人、一家人、一班人。还可以让学生用“1”表示模糊的数量关系,一堆苹果用整体“1”表示,一条射线有无限长,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而一马平川、一泻千里则是形容词,这里的“1”是抽象的概念。前者指能够纵马飞驰的平地,后者形容文笔奔放。从而加深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数的表示方法是多种多样,它的呈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教师有时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介绍我国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知道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世界通用的。有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长度单位要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光年这么多单位?假如长度单位只有一个“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用厘米表示容易吗?假如长度单位只有一个“千米”,那么一支铅笔的长度用千米表示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用不同的数量单位来表示的必要性。至于数为什么要有个级、万级、亿级则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数的表示方法为什么是多种多样就不言而喻了。

  二、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与生活,并优化生活。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运用数学知道 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总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传统的教法无外乎通过摆小棒认识100以内的数,然后通过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仅仅是会读数,写数,会通过100以内数的组成可以进行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运算。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没有积极性,通常这类课上学生兴趣索然,整节课毫无乐趣。如果换一个方式,在引入时将无趣的摆小棒认数改为创设一个学生有生活经验的情境:老师想给每个小朋友一支铅笔,买了4盒(每盒10支)还多6支,你能帮助老师数数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吗?想想怎样数最快?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孩子乐于助人的天性,使他很愿意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在认识了这些数后,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此时,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的诸多细节。“我家的电视机有23个频道”,“我们班有34名学生”,“”我爷爷今年63岁了“,”我的生日是在10月28日“,……学生的回答,联系到生活的各个地方,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又体会到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编号,对数充满乐趣。这样的教学,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初步培养了数感。

  三、 鼓励创新,在创新中培养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接触现实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用一录像情节引入:小明和妈妈去商场买东西,买一个书包花去28元,又买了一个文具盒花去5元钱。根据录像情节,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买书包和文具盒共花去多少钱?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真实的购物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激起深入探索的欲望,避免了学习计算枯燥乏味、掌握算法就算完成任务现象的产生。巧设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数感,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四、培养估算能力,发展学生数感

  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由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同时,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我在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中,给学生一大盒巧克力让学生估计一下盒中巧克力的数目。于是学生讨论开了,有的先数一下盒中每一小包巧克力的数目,然后设法找出每一小包与整盒的关系来估算,有的建议用称出20颗巧克力的重量,然后称出整盒的重量,利用两个重量间的关系,估计盒子里巧克力的数目……显然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产生了极大的乐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既发展发散性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

  五、 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数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因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数感。

  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组织数数活动,对应数出的小棒逐次出现相应的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11~20各数都是有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知十是计数单位。再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凑成10“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十“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新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实践探索活动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六、科学练习,升华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学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后安排38>3□,25<□,□<□这几道练习,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自由探索,自由地发挥,通过不同层次的开放训练,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德育论文:以德为先, 教师在育人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新课程中教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