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感问题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本文首先就语感的内涵进行探索,指出究竟什么是语感。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形成这种特殊能力的心理因素。并阐述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重点论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指出要从理论上、实践中对阅读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不断地加以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语感问题  心理因素  阅读教学 培养方式  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理解的重要作用,只有理解了东西才会产生深刻的语感。同样,只有具有敏锐的语感,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才能够更广泛地大量阅读。所以,阅读教学不仅要学习读懂语言文字的本身,还要使其有所感。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才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下面就语感和阅读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语感的定义
  什么是语感?前人对此论述很多,而最早提出“语感”的是我国的语言专家夏丐尊先生。他在《文章作法》(与刘薰宇合编)中曾对语感作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是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出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鲜”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感即是对言语的灵敏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学最丰富的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就是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而作为一个读者对文章神韵的敏锐的感受,便是语感。邢公畹先生在《语言论集》中曾把“语感”定义为“某一语言者对这一语言的感性认识”,这一定义过于抽象。而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学的敏感“。说的比较通俗,但还有点抽象。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感呢?笔者认为: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吸收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味的感受,是读者或听者将个人体会的意义以及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的结果。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接受了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的熏陶,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语言感受能力。人一旦有了这种能力,阅读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囫囵吞枣;写作就可以话从心出,笔随心转,而不逾规越矩了。我们在批阅作文时,一遍默念之后,立即可以发现生动、优美、精彩的佳作,或者别扭、干瘪、文理不通的病文,凭的就是准确、敏锐的语感。
  二、语感的心理因素
  既然语感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语感的形成有它的心理基础,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
  1.联想、想象的活动
  特别是在感知描写的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系和想象。例如:学生读过碧绿、翠绿、嫩绿、黄绿、浅绿、深绿等形容词,但往往对每个词表示绿到什么程度是搞不清楚的,脑子里只有笼统绿的”绿色“概念,这就很难说有语感。词是概括力的,要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和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把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产生语感。且看下面一段描写的内容:一走进清幽的紫竹院,就置身于绿色之中了。头顶上是墨绿的松,浅绿的柳,脚下是淡绿的草,身旁尽是翠绿的竹……
  我们感知上面这段文字时,如果缺乏语感训练,充其量只不过对文中所描写的松、柳、草、竹的不同程度的绿色在脑子里只起模糊的表象而已。倘若我们对文字有灵敏的感受力,那就会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不仅领受到紫竹院清幽的意境;同时也会联想到绿——这是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感情的色彩与象征;而且还会从松、柳、草、竹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想象开去。
  另外,由于同一语言文字对各人所产生的”内心视象“互不相同,所以由语感激发起的想象也就随之而异。例如,”树木“这个词在不同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在月光下,树影婆婆,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另一种情况下是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在第三种情况下,可能是漫天风雪中迎风挺立的松柏;在第四种情况下,也许是棵叶子干枯垂死的老树……可见,对同一词语由于各人的经验、意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就不同,当然各人的语感也就不同。
  2.思维的参与
  单凭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学也就不会产生语感。夏丐尊先生认为,强烈的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而”传染语感于学生“这是文科教师的任务,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与发展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对文字所表述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欣赏与品味,对文字正误、优劣的区分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等的活动。在文学上讲究”意则期多,字唯期少“,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读者在阅读欣赏了作品之后,有了自己思维的补充,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所以,可以这样说,有无语感是会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的。
  3.情感的激发。
  当我们阅读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会引起感情的反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闲适恬静的意境,历史曾引起许多人感情的共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里蕴含着的乐观主义,读了扣人心弦,催人奋发。这都是语感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这是语感的重要特征,没有情感的激发就不会产生语感。
  正是因为语感具有上述三方面的心理因素,所以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无论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中心环节。一个人在阅读时,首先要对语言文字的有所感觉,才能进而达到对内容的理解。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丢弃了语言文字的特殊意义而迁就字典或书上的一般意义,这也就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即语感。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十分重视。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他还说:”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理解的重要作用,只有理解了东西都会产生深刻的语感。同样,只有具有敏锐的语感,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才能够更广泛地大量阅读。
  (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语言和做其它事一样,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培养语感是其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兴趣可以从感受来,有敏锐的语感就感受得深切。学生初读文章,感受不多,兴趣也不浓;经过教师的指点帮助,又经过自己的揣摩领会,产生了许多原先不曾有的感受。他们会发现,文章里有声,有色,有味,有许多可以感触到的内容,也有不少含蓄着的意思,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细细咀嚼,才能读出滋味来。这样,学生不断自觉地训练自己的语感,感受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扎实,语文的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三)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阅读心理学上有所谓”逻辑的因素“和”表象的因素“。描述的言语,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再造的想象,是表象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就产生理性的认识,就是逻辑的因素。而语感就是表象因素与逻辑因素的有机结合,因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通过朗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习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忌空洞抽象的说教。作者把他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中,让形象来说明。学生在阅读时,在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才能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例如:《黄继光》一课,写黄继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他用尽全力艰难挪动着身体。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他张开双臂,堵住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猛扑,堵住“。使人感到黄继光的英勇牺牲,从而激起学生对敌人的憎恨情感。所以,在有语感的学生面前,具体、生动的课文,就会充分发挥其形象和感情的感染,熏陶作用。从而有利语文课思想教育收到实效,充分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下一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