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模式探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就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而要培养这种自主性,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的状态,使学习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人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走向独立自主是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成长的一个基本表现。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放手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我在教完《凡卡》一课后,让学生自由提问,并让有能力的学生帮助解答。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凡卡九岁就当了学徒,可见凡卡没上过学,即使上学也不过是二年级,根本不可能写这么长的信。学习委员马上就站起来说:“凡卡是穷人家的孩子,当然不可能上学了,但作者通过凡卡写信的方式告诉我们他悲惨的命运,这样显得亲切真实,更能让人生出同情之心。”小组长小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凡卡生活在旧社会,他小小年纪忍受着挨打、挨饿、挨冻的苦难生活,他当然很想把所遭受的悲惨待遇告诉大家,当然希望唯一的亲人爷爷能救他跳出苦海,但黑暗的现实惨忍地剥夺了他的权利。作者十分同情凡卡的遭遇,故意编写凡卡写信,并通过写信寄托美好的愿望。”当时,我被学生的讨论深深感动了,我看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体会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学生勇敢探索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顺着自己的思维方向勇敢地走下去。
  此外,小学生爱表现自己的实力,重视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们教师可常提供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当“小老师”,给同学上课,激励他们课前认真看书,自主学习。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必须先研究教材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得到锻炼。可以让学生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插图上小姑娘只看到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同学们坐在月亮上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想到的都画出来。这样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就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了。
  又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用的“中部凿井法”和“ 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图示表示出来,而要画示意图学生必须十分清楚课文的描述,这就要求他们反复诵读相关词句,然后通过画示意图,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的感性认识。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一位老师在教学《林海》的第2小节时先布置学生围绕以下三个思考题自学:①读课文的第2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岭”什么特点?②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不到两分钟,教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连接不断地问起来。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只提出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要求,只展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问”、“满堂灌”的“独角戏”形式,因此,课堂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活”起来。要让学生“活”起来,惟有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要有参与的要求和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展示学生“动”起来的过程,给学生“动”起来的时间。一般地说,一堂课中,至少要有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支配自己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坐听看,教师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如在学完《狼和小羊》、《小壁虎借尾巴》、《将相和》等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之后,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安排。学生会根据个人爱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分角色朗读、排课本剧、朗读比赛、续写故事等。此时教师不必加以干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创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飞夺”,然后抓住该该重点词,让学生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飞夺”什么地方?泸定桥在哪里?为什么一定要飞夺这个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桥?是怎样“飞”,又怎样“夺”的?“飞夺”的结果怎样?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我让他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觉得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写成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结果学生很快找准问题,对课文进行详细研究,反复揣摩,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从找准题眼出发,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解课文的路子。每位学生重点抓住一个问题,再通过集体交流汇报,仅30分钟就教完了全文,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而且明确了课文中心,掌握了重点词语,一举数得。剩下来的时间,我便让他们进行片断练习。这样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重点突出,学生乐意接受。
  五、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各显其能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我曾听一位教师兴奋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有一次,上课铃已响过,教室里还没有一个学生,原来,在学校的围墙外有一个耍猴人,在同时指挥着5只猴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爬杆、拔河、跳高、翻跟头、窜圈等,周围不仅有其他班的学生,还有村上的男女老少,尤其是这些小学生,他们兴致勃勃、拍手欢呼,完全沉浸于一种忘我的境界里,于是这位教师立即改变了教学内容,改上了一堂题为《看耍猴》的观察日记。在教师有序、有情、有法的点拨下,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自主学习的角色,有的问这问那,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这说那,有的惟妙惟肖地模仿起猴子的各种动作。一节临时性的观察指导课一直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同学们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耍猴图”,变成了一篇篇充满情趣的观察日记。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想学生所想,充分运用教育机智,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机遇,充分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巧妙地安排下油然而生。
  实践证实,只有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捕捉机遇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成功欢乐,让他们抓住亲身体验的机会,自主学习,不断发展,才能培养学生想自主学习、愿意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的心理。
  六、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中我经常转变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块磁铁,强有力地将学生吸引在自己周围。我会经常举行一些辩论赛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有一次,我结合我班学生爱看电视这个特点,相机提出一个问题:“看电视好还是不好?”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收集各种材料准备辩论。显然,这是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然而它们之间的矛盾却又无法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来说清。辩论赛如约举行。我先让双方同学自由讨论交流看法,再请双方各选派三位代表进行辩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多,收集的材料也很丰富,他们辩论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不作限制,只提醒他们时间是有限的,而且部分话题进行相机诱导。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辩得开心,说得尽兴,对问题的认识也相当深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记得一次我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围绕课题中的“借”字能否换成“骗”,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箭的,用“骗”确切;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骗”字带有贬义,不符合文章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感情色彩,同时“借”字给人的想象空间大,蕴含的意义也深,还是“借”好。经过唇枪舌剑,最后大家还是倾向于“借”字。如此安排,不仅让学生对自己讨论过的问题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而且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他们的自主性。
  七、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切磋、共同参与的机会与环境,要把权利交还给学生,留给他们自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与合作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生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一次语文课上,当学生提出要了解地球各个方面比较零散的知识时,我有意板书,分类归纳出几个大方面,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结为一组,也可以自选小组,自愿结合。同时,我对学习小组提出要求:把你了解到的问题的答案从书中划出来,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或是书上没有的内容自己收集资料,还不能找到答案的就小组间讨论研究,再不明白的,就先记下来,由全班师生共同探讨或课后再找资料。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也十分重视把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去选择。比如造句,我就采用“自由造句”,即用教材中某些规定的词语造句,也鼓励学生另选词语造,学会什么词语,就用什么词语造句,句式不限,数量不限。而且我还建议他们根据个人爱好把所学的词语或所造的句子灵活地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再如 “抄写词语”,每次让学生抄写词语时,我不会具体要求他们写几个,怎样写,而是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去决定抄什么,抄多少,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完成等,全由学生自己掌握。这种做法是让学生体现自主意志,给他们松绑,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创造,事实告诉我,学生也能凭着自己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学习。
  八、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创造。在一次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讨论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自己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现象。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假如我是树木、垃圾桶、河水、小动物……以第一人称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很快的,学生就编出了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餐桌上的哭泣》、《塑料篮子历险记》、《小河不再歌唱》、《小树的悲哀》、《垃圾桶与电线杆的对话》……学生们以生动有趣的笔法揭露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自己保护家园的美好愿望。有了兴趣便有了行动,这样做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细胞,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创造,品尝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使他们开开心心地走上成才之路。
  我校的柳娟老师在上《新型玻璃》一文时,当学了课文中写到的“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后,让学生用这些新型玻璃进行发明创造。结果学生构思出神奇名异的方案:有用吸热玻璃制成的遮阳伞;有用夹丝网防盗玻璃制成的保险柜;有用吃音玻璃建成的飞机场;有用变色玻璃做的玩具……学生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直到下课,他们还余兴未尽地讨论着。由此可见,创造的火花一旦被击发,它为学生带来的是无尽的成功体验与喜悦。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当今,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都享有一份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享有机会,人人都有所追求,人人都体验到欢乐和成功。要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创造性。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新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小学生作文的自改和互评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人文性的言语评价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