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巧用文本,指导学生参与实践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主张课程、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将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统一于一体,因而学习材料的选择、学习内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要紧紧围绕生活而进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此来支持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运用课堂学习中的所得来促进学生更广泛、更深刻、更敏锐的感受生活、反思生活和表达生活,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好课堂文本学习与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小学常识教学中,在课前、课堂、课后应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一、利用文本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加强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儿童在探究过程中会不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向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在常识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例如在教二年级的《我家的亲戚》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我们的亲戚”这一课,你们先去了解自家有哪些亲戚,是你父母的什么人,并去想想问问,你是怎么称呼他们的。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把调查结果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自家的亲戚情况,懂得了与人交往要懂礼貌的道理。生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常识的兴趣。

  二、利用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向思维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动手做是常识课的灵魂。强调动手做就是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自探究了,才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教师要彻底打破旧的教学观,利用教材文本,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科学实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只有动手做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才能学得投入,扎实,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迅速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示范指导,又要做到宏观的组织和调控;既要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研究、归纳和创造,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时,可先演示尺子振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动方式,然后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用皮筋、鼓、吉它的发声实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其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当学生明白声音产生的原理之后,则可通过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如问:“研究声音的产生有什么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做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某些发声原理而制造的各种乐器,他们也同样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把嗓子喊哑,……课后还可让学生自制乐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自由动手做实验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在经过多次试验的检验,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同样,在这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参与构筑了整个过程,保证其顺利实施。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性不断迸发的舞台,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才得到一定程度的展开,人的才能也才会获得相应的施展。

  三、利用文本延伸,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研究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常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批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了主动发展。

  学校教育不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很有限,接触社会、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比在教室里的“清谈”更重要。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可以把常识课上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加以验证,又可以将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加深理解。我们要结合教材,利用各种活动(如郊游、参观、调查等),带领学生到外面的世界去,在社会、自然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及人类对它的干预,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

  如:三年级要学习做植物压制标本,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让学生在学习制作中贴近大自然,获得许多书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知名的植物,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如何培植?……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或者向父母和其他长辈请教,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文本学习与生活和实践学习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反对与生活社会没有联系的文本学习、学科学习和落后、与生活没有联系的文本,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文本学习和所有的文本。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价值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和未来世界,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和向他人学习。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优化低段写字教学    下一篇:创设情境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