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中考语文试题的六大价值取向及问题讨论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经快六年了,第一批实验的学生初中毕业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的语文中考,在语文课标的强力牵引下,走过了朦胧探索、除旧布新、大致取得共识的相对稳定时期。2006年全国多数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都呈现出了对课程标准的正确把握,对语文素养提升的学科期待等21世纪应有的相对成熟的语文观念及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结合试题内容,就会发现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表现出六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重视语文的基础积累 课程改革肇始之初,曾经针对过去教育的弊端不断叫响了研究创新,自然也曾经忽略甚至批判了知识和基础。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还必须回归基础强化基础,必须对基础积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基础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其发展是有限的甚至是不可能的。2006年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基础积累的重视程度,从试题中完全可以看出来。考查的内容,涉及到的还是最基础的内容,如现代汉语的汉字、常见常用的词语成语、富有价值的名句、对提升文化价值有积极意义的名篇等。字的辨认,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教材里的注释、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历来传诵的脍炙人口的句子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当然,在重视基础积累考查的同时,也包括了对一些基础学习习惯方式的考查,因为这些习惯与方式,也是很基础的,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例1 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宁波2006年题
 
  虽然只是一条——(pt)静的小径,却是我最爱的地方。因为在这儿。我可以抛开一切成长的烦
 
  (nǎo),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在绿色的原野上——(chi)骋,——(r6ng)入这一片纯净和美好。
 
  例2 请按下面的要求,默写你所知道的古代诗歌句子。(课内外均可)(4分) 安徽2006年题
 
  (1)初中校园生活即将结束,朝夕相处的同学将要分别,请你写出两句表达离别之情的古代诗歌名句:——,——。
 
  (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诗篇抒发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怀,请写出其中至少两句:
 
  二、看重语言的实践运用 学校的母语教育不是外语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对语言能力进行实际运用的指导与训练,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在2006年各个省市的语文试题中,不少地方都打破了过去认为太难而基本不考语言运用的做法。在加强语言实践方面,要求我们建立起语言学习必须进行动态运用的观念,建立语言运用应该遵循简明连贯得体原则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涌现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逐步改变了过去语言能力的静态考查(如简单的解释造句等)的状况,出现了不少好的试题。
 
  例3 成都是文化之都,历史悠久。所辖范围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外闻名。请从下面所列的人文景现和自然景观中,选择一个向国内外游客推荐,并为此写一条宣传语。要求:扣住所选景观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杜甫草堂 金沙遗址 都江堰 青城山
 
  答:景观:——
 
  宣传语:——
 
  三、精选精美的感人作品 全国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各个省市在选择现代文阅读素材时都费尽心思精心选取了富有感人情景的散文或小小说。让我们在考场上也能够感受体验到作品中的人性人情之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健全和丰富自己的人格修养。这些作品大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容似乎发生在身边,语言也好像专门为自己在述说,其作品蕴涵的人格力量,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河南选用的《六个馒头》,吉林选用竹林的《我的母校,我的梦》,兰州选用的小乔的《母亲的目光》,山西选用的是严忠付的《谁与我同行》,陕西选用了安宁的《爱处无声》,哈尔滨市《沉重的漂流》,连云港市选用了毕淑敏的《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成都选用的张枫霞的《父亲》,安徽选用的老作家刘白羽的《晨》……
 
  四、走进心灵去命制表达类试题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省市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逐渐改变着写作观念,很少的地方再使用“作文”二字,代之以“写作”或“表达”或“表达与交流”,这就告诉我们,用笔来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一种发展潮流,它不再是过去的首先从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的文章了,也不是靠“做作”来完成的,而是一种尽量没有心理负担的与读者的交流,一种把自己对生活学习情感对社会的感受与领悟用笔表达出来的一种交流。这绝不是“贴标签”,而是写作观念的重大转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说大话唱高腔的虚假命题在减少,贴近实际走进心灵的试题在不断增多。很多试题都能够引起多数学生的写作冲动。
 
  例4 标题类题目 河南的《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陕西的《和你在一起》等
 
  例5 话题类题目(江苏扬州2006年题)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痛,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例6 情景写作(湖北宜昌2006年题)
 
  三峡奇石是三峡宜昌一种自然奇特的观赏石,画面石是其中最常见的品种,石上的花纹常常现出人物、动物、山水、文字等多种图案,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它们以独特的风采征服了世界。
 
  第七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即将举行,学校拟将三峡奇石作为礼物,赠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请你从下边的奇石中选定一尊,仔细观察它的图案,适当发挥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描绘它的画面,抒写这件礼物所要传达的深情厚谊。作文题目自拟。
 
  五、提升古文阅读考查的要求 全国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文阅读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四个大的方面,一是从过去的单纯重视语言到今年的语言与内容的理解考查并重的局面,二是从过去的单一的只考教科书上的文言文到今天的略微向课外延伸,三是一些地方把前些年只有高考才考的古诗词阅读欣赏带进了中考的语文试卷,四是一些地方开始了用成语来检测文言文实词的古今语言的对接能力的考查。这些都表明了一种逐渐形成潮流的取得了共识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国家中考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体现,对初中的古诗文教学,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都是有着十分积极意义的。
 
  例7宁波2006年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2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且告之曰(将要) 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 D.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能跳而越此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乃记之而去
 
  不然为怯
 
  其怯者犹未能也
 
  士卒多为用者
 
  其真不知马也
 
  24.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2分)
 
  2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2分)
 
  六、大胆探索语文素养方面的考查方式 语文素养是新课改提出的新概念。在200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中,语文素养主要通过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等相关的内容来进行考察。前两年在这方面的试题还比较初级,今年的试题命制水平在一些地方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方面。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在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常常是轻轻点一下了事,难以深入下去,更难以给出较高的分数比例,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也是如此,在有了两年的命题积累之后,2006年的命制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样的考试,对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及语文学习的视野,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语文,的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
 
  例8 南京“爱我南京”的活动。虚拟的小组,分为四个部分:魅力南京(介绍时容易读错的字给注上音,不小心写错的字给纠正过来)、人文南京(改对联)、青春南京(选择图徽并说明理由)、书香南京(根据二则文化材料写出活动目的,以及继续投稿写自己读名著的心得体会),整个活动避免了过去所批评的三不像的情况,处处围绕语文来进行实用的考查。
 
  2006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总的变化给人的印象是:纯知识在减少,纯记忆在减少,选择题在减少,单纯考书写的在减少,小分值的琐碎题在减少,课内古文独占试卷的情况在减少。
 
  中考语文试题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个别地方语文试卷上仍然有一些琐碎的静态的基础知识考试。一些地方的试题情景设置出现了人造语境而显得脱离现实生活,使人一看就觉得虚假;一些地方的课外文言文选段比较难,人为拔高“浅易”的标准,超过了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文件所再三要求的难度,甚至还在考文言虚词和成分省略等古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用法:一些地方还停留在80年代在现代文阅读中考与阅读该文没有关系的注音解释和造句等内容,还在坚持考说明的方法、论证的方式等技术操作性的与阅读理解文本没有什么关系的名词术语:一些地方的试题题眼不清晰,提问不明确,还在出现怎么理解之类的提问。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写作的题目以及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的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还比较矫情做作。
 
  此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讨论。如今天的初中学生的语文生活是一个什么状态,作为命题者了解得还不多不深:现在的高中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语文基础,全凭感觉甚至没有感觉,也缺乏调查;教科书中的现代经典是报刊时文所无法取代的,然而受中考语文命题水平的局限,因难以命制出高于教材练习的试题而被极具权威的中考所冷落;语言运用中的试题路子还不太宽阔,语体转换场景变换之类的运用在试卷中出现得还比较少。
 
  这些问题瑕不掩瑜,总体来看,2006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与两年前的中考语文试题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全国的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正向的指挥与积极的促进作用,绝大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都为我国21世纪的语文教育发展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实在在的贡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    下一篇:浅谈如何运用课本创造性地组织语文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