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生活化作文研究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0-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并不是文人墨客的玩物,其实语文就在生活之中,在你的面前,在你的后面,在左边,在右边。不要说书中的语文更高贵,生活中语文就是书中语文的升华。

  但是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学生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作文训练是纯粹的学业要求,而不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缺乏必需的生活积累,“为作文而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第二,评价方式的异化。初中作文评价以考试为主流,以高分为追求,过分追求选材典型、立意深刻等,这些高标准、严要求明显违背了作文求真求实的原则,使学生写作时不得不挖尽心思,提炼素材,拔高主题,写一些迎合考试标准的套作,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空话、套话。同时,这些标准又使教师评改钻进“选材、立意”的死胡同,以至对学生反映生活、书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视而不见,或给予极低的评价。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明显缺少对学生个体及其真实生活的关注,缺少对学生抒写、反映真实生活的鼓励、引导,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通过写作书写真实的生活,从而根本改变作文的假大空,让学生的作文如生活的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是“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这一问题的提出。

  二、课题界定:

  “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生活作文”的教学。“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写作文,如何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场地、空间和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思想,代之以社会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

  2、叶圣陶的生活作文理论。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圣陶先生明确地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作文教学目标及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四、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国外,日本“生活作文”思想产生于明治时期,复兴于二战后,其代表人物是卢田惠之助、小沙丘忠义等。他们依据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多写发生在身边的有趣的事,让作文反映孩子最熟悉的自己的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就大力推进口语化的写真情实感的的作文运动,称之为“日常生活作文”运动。它主张由儿童及青年将他们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所作所为,以当地的语言写成作文,由作者本人朗诵,由听众讨论评议。他们强调的是,要将作文从形式主义训练中解放出来,作文的过程是塑造自我的过程,要把“人”放在作文的核心地位等。这个运动持续时间较长,其影响所及,形成了日本生活作文的传统教学特色。

  在国内,生活作文的思想早已提出,但语文教育届在相当长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开展“生活作文”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人大张旗鼓的提出“要写生活作文”的主张。20世纪80至90年代,北京景山学校的作文教学改革,就是针对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知识领域不够广阔,便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各种人物和事物的特点,积累写作素材,致力于疏通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五、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达成生活与作文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2、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认真观察生活,细致感知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及时地记录生活,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感悟与思考;

  3、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包括:生活作文素材积累、生活作文指导、作文讲评的基本方法、方式。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生活化,即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

  2、学生作文指导的生活化,即作文指导如何走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与写作,指导学生抒写生活,反映生活;

  3、学生作文评价的生活化,即作文评价如何走出考试作文的唯一标准,确立与生活化作文相适应的作文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生反映生活的作文;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收集素材的方法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篇作文的质量。一篇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选择。但初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社会经历浅,缺乏对身边事物观察的能力。许多学生在作文时都苦于没有材料,造成记叙时缺少内容,议论时缺少实例,文章显得空洞乏味。

  1.养成观察的习惯。契诃夫曾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练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应当让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观察要全方位,不仅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大的方面需要留心观察,就是我们身边的、看惯了的琐细的事物,也需留心观察。因为这些琐细的事物同样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会给学生的写作以极大的帮助。

  2.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记能把学生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所感都记录下来,而这些东西,就是极好的作文素材。

  3.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初中学生的书面语言比较贫乏,写作时常常用词重复,写不出优美、生动的语句。所以平时要让学生有选择地看一些短篇小说和优美的散文,并作好读书笔记,把那些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片断摘录下来,作为语言素材储存起来,以备写作时选用。另外,读书笔记还可以记录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古今中外的事例,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以及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这些,同样是写作必备的素材。

  4.积极参加社会、家庭实践活动。作文的材料都来自社会,来自生活。参观一座工厂,一个德育教育基地,一所建筑物等;如访问某位专业户,一家先进集体,一位模范人物等。参加这些活动前,明确目的。如参观一座工厂,在参观时重点了解它的规模、生产基本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历史等。参观时有意识地去留心所要的材料了。在这些活动中既感知了社会,丰富了阅历,也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家务活入手,让学生周末在家帮母亲做家务活,比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做好记录:①准备事项;②操作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心情有什么变化);③实践心得。然后,按照提纲把它写成一篇作文或日记。我曾经有过样的经历,有一次布置周末作文,让学生写《第一次___》的作文,结果他们都呱呱叫,说“老师,我们不懂写。”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灵机一动,不懂写,那就是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叫他们在这个周末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比如:洗衣服、煮饭、拖地板、扫地、洗碗等),做完后要把做的步骤一一记下来。这个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很兴奋,在讨论着自己要做什么,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娇生惯养的学生皱着眉头告诉我:“老师,我什么都不懂做。”于是我鼓励他们叫妈妈教。周一回校,我跟他们开展了一个体验交流会,让他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汇报交流各自的生活体验。这时,我发现他们的体验是那么的多样性,有的写做饭、有的写炒菜、有的写拖地板等等。经过交流,学生在无形中收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听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汇报及看了他们的作文之后,他们的真情实感令我很感动。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外,接触自然,积累素材。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动植物着手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1)指导观察植物。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抓住植物的表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接着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事物内部特征。比如:观察身边的花,我们可以先从表面引导学生仔细察看它的茎、枝、叶、花,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味觉上了解花的香味。然后深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如果不懂可以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最后一一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成日记或作文。(2)指导观察动物。在观察之前强调学生把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观察对象,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家禽”(比如: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等)着手。首先指导他们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比如毛色、眼睛、嘴、脚等),强调学生记录动物的外貌特色,不能面面俱到。接着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吃食、睡姿、活动场所等)。最后把观察到的材料及观察心得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习作。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进行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这样持之以恒,我相信学生会逐渐明白其实我们的写作素材都来自生活,促使学生留意生活,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

  (二)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与写作,指导学生抒写生活,反映生活。

  有这样一堂案例:

  活动目标:针对现代的中学生懂得尊重、感恩意识的薄弱问题及贫困生缪某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增强道德素养,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优秀美德,通过学会感恩班会主题《让世界充满爱》,使学生从中懂得惜恩、学会感恩,正视之前所犯的错误,端正态度。捕捉独特的情感,是语文“味”最醉人的时刻。抓住契机,布置作业: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发言。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2.(设置情景)欣赏歌曲《感恩的心》体会歌词:

  3.阐述故事。同学们上台面对大家真实的讲出:“直到现在让你最感动的几件事情是什么?”(沟通大家的情感,进一步了解彼此,从他人的生活事例中学会反思自己。)

  4.小组比赛。根据大家所讲的真实故事,教师引导大家思考及讨论:如何去惜恩、懂得去感恩?

  5.捐款活动(背景音乐 《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温馨的旋律回响在我七(1)班教室里,《让世界充满爱》主题班会——为xxx捐款活动正在我班悄然进行着。“任艳,20元;俞苗苗,10元;李老师100元”,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不等几分钟,当260多元爱心钱捧向xxx时,他双眼湿润了:“老师,同学们,我会改好的!”这句话落进了我的心田里,落进了每个同学的心田里,它从此就嵌入了我们七(1)班的教室里……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是我们的班队课救了他,是爱唤醒了他。”

  6.教师总结。

  活动反思

  本次学习的着眼点,放在“情感”上。情感写作:不少于500字。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挖掘生活源泉之作文教学——以渲染情境震撼学生情感

  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特别单纯,情感丰富活跃,具有本能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之情。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心智不太成熟,因而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较为肤浅和单一,导致取材千篇一律,缺少生机与活力,甚至无病呻吟。因而教会学生感悟体验生活的动人之美相当有必要。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材,

  一、二两个单元都以“生命体验”为主题安排课文,切合学生实际,极易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在本次作文训练中,我力争以课文中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首先,为了克服学生面对作文时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我的课堂将在歌曲《童年》的欢快旋律中拉开帷幕。伴着轻松的音乐,欣赏着漂亮的flash动画,学生的畏难情绪将得到有效缓解。等待学生慢慢放松了,我由课文《童趣》中沈复先生在童稚时见“细小之物”而得“物外之趣”,自然地过渡到交流体验活动一,请大家说说童年的快乐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生活,完成对生活的浅层感受,即表象感受。由于学生对“童年生活”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所以我想发言会很踊跃,他们会尽情谈论自己放风筝、踏青、游泳、捉蝉、堆雪人、打雪仗的畅快经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圈子较为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发言可能会局限在与同学、家人相处的层面,所以我适机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拓展。我将启发学生,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引发感受的对象,成为写作的契机。比如,一种自然景象(朝阳、圆月),一件实物(书、发卡、旧照片),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微笑,生活中人们的一句话(哪怕是只言片语),一个细节,一幅图画,一篇文章或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等等。由此我们得出“细心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关键”的启示。这样,我带学生完成了感受生活的第一个层面,也即对生活的表象感受。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生活,我设置了活动二,请同学们谈谈成长中的别样感受,如委屈、无奈、遗憾、难受、苦恼、伤心、痛苦、尴尬甚至愤怒,如开学第一天跑错教室的尴尬,亲人离世的悲伤等。设计这一环节,我旨在带领学生在完成了对生活的表象感受基础之上,多角度、全方位更深刻地感受生活。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会得出不同的感悟。由此,我启发学生“调动情感,才能感悟独特”。

  通过前两个交流体验活动,学生懂得了真实感知再现生活,渗透情感让感悟个性化。在此基础上,我带同学们回顾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中得出“面对困难要学会分解困难,各个击破,从而成功”的宝贵经验,让学生感悟生活细节带来的思考和启迪,由此进入活动三。设计这一环节,我的想法是让学生明白,在细心观察和调动情感的基础上,加进思考和感悟才能真正捕捉生活的内涵,让写作有意义。由于同学们的思维拓开了,所以交流的内容会丰富而深刻,也许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时课堂气氛应该相当活跃。比如,我们可以由“河水发臭”引发对“环保”的思虑;由“朝阳升起”认识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落叶飘零”感叹“时光易逝”,激起“奋发”之志;由“亲人离世”的伤痛中体味生命的脆弱,懂得“珍爱生命”;由“竹子的竹节”领悟到“小结反思”的意义;由“蚂蚁抬骨头”而谈“合作”的重要性……可见,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素材,但我们反映生活时不能把素材机械地搬进文章,还要提炼要升华。我们也自然得出了“唯有思考,才能让人或事焕发光彩,使文章意蕴丰厚”的启示。至此,本次作文指导的三个关键词“观察”、“情感”、“思考”在师生合作中会水到渠成地一一得以揭示。

  生活本是很平常、平淡、琐碎的。当你身在其中的时候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往往是当局者迷,更需要我们以“旁观者清”去体会生活的精彩,这全赖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它,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它。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渲染、营造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让学生触景生情,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犹如演员的“小品”,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萌生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等,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境能造情,情能生境,情与境相因相生。乐境生情,哀境滋哀情,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情感体验自然真切。作文是一种情感的倾诉,有了情感,作文就不难了。

  再看一堂片段练习课: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晴天”。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

  2、活动一:

  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摘录例句:

  (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最好?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绿色”、王羲之“之”字写法、“台阶”你可以想到什么?

  4、学生讨论总结:

  由“绿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军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气、青春……等”;

  由王羲之“之”字写法想象到:“要有个性、不要墨守成规、行行出状元……等”;

  有“台阶”想象到:“一切从零开始、成功的道路的不平坦的、人梯精神、永不止步……等”。这样以来我们的思维变的活跃了,视野开阔了,作文变得好写了。

  (三)确立与生活化作文相适应的作文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生反映生活的作文。

  课程改革前我们常常以为:习作的批改无非是教师指点学生遣词造句,借助学生的习作讲述写作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的技能而已。教师是学生习作批改唯一的责任人和实施者。习作批改总是放在作文教学的最后环节,作文批改评价了,习作教学的横向流程就意味着终结。

  其实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习作批改已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甚至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的习作批改的教学性质看作为教师、学生和习作之间涉及到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活动: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学、存在性实践。作文批改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作文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效果最清晰的反馈,既便于我们发现教学的成功,学生情感、思维和语言的亮点,加以强化;也易于捕捉教学的病点和盲点,及时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还有利于我们发现并确定下次作文教学学生成长的新起点。正如课程标准所说,批改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以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八、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①丰富作文内容,学生思想鲜活,充满生活气息。

  ②发展作文个性,学生表达自由,洋溢智慧灵气。我教的学生缪明余,杨飘雨,俞苗苗,张娇艳等同学多次获得了市区各类主题作文竞赛奖。

  2.教师方面:

  ①提高课堂作文教学的“产品效益”,学生的特色作文不断涌现。

  ②课题研究成果经验或相关示范课在一定范围内展示。

  总体评价:①生活化作文教学有利于打破应试作文的羁绊,更加尊重学生主体,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学模式,它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②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③生活化作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活体验,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

  九、研究反思: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作文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生活体验与学生作文写作的自主空间,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体验自主表达的热情。在研究实践中,通过教学平台的创设,尽可能地将作文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注重体验,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摸索出一些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点、规律。

  但是,在如何进一步将这种体验与写作的结合自觉化、习惯化、常态化,如何把体验与作文的外延与内涵真正延展至学生的全部生活,如何针对体验性写作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鲜有突破。课堂上往往只重讲解作文,轻反馈训练,学生锻练机会少;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写作内容少;传统教学中训练写作能力方法,主要还是“教师──学生”的交流方式。“生活化”的作文指导课,在作文教学中并不多见。学生练笔少,师生互动、交流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语文快速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下一篇:创建班级阅读与交流平台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