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问题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学生提不出问题或问题没有价值怎么办?在开学初期,因为有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根本不敢提。

  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先到学生中去调查,与他们交谈,为什么不提问题?是不会提,还是不敢提?最后发现这两种现象都普遍存在。

  为此,我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对于不敢提的,帮他们树立信心,开始时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问题的质量,而是关心你提了没有,并适时给他们讲科学家们的故事,告诉他们科学家是在无数个为什么,数不清的问题中成长起来的,相信自已,今天你能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明天你就能提出更有价值和深度的问题;今天你以提出一个,明天你一定能提出两个甚至更多。只要学生提了,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

  第二,对于不会提的,老师耐心地教给他们方法,先让他们模仿老师的问题去提,进而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问了,敢问了,通过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并且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问”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我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存在疑问,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知识时,课前我有意把只有两条腿的破凳子拿进了教室,并故意放在显眼的地 方,学生纳闷不已,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时老师说,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张破凳子修理好,学生们心存疑问,急切地想知道今天我们到底要学什么,为此对今天的知识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二、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

  质疑的创新的基础。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要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

  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

  最后,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

  三、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

  1、联系实际,让学生“会问”

  新课标中提出“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此,应当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生产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前,就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使学生感觉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了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纷纷提出问题:统计时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比100大的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吗?有千分数、万分数吗?等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会问”

  教师要随时注意发现和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善于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找出自已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特别提出了“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个问题。这正是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借助这一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知道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也就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3、拓展空间,让学生“会问”

  在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我在上课时特意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作业不仅需要批改,更需要评语    下一篇:数学作业批改法摭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