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让“活着的历史”对接学生心灵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9-10-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方艳

 
  【摘要】
 
  历史对于学生的成长,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价值。它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却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加之历史距离学生久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历史题材的课在实际操作时存在很多误区。笔者尝试借助两节课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上好该题材课的教学策略,以期使课堂更多地促进学生德性发展,与学生的心灵对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探究;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该课程课标中设置了六大主题,每个构建框架都和历史息息相关。历史往往能折射出很多现实问题,如能挖掘其中的价值,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如此重要的内容,却让老师们不惊“望史兴叹”。一方面,历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题材的课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直接将教材中片段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丧失了品德教材中设置历史题材的“德性价值”,同时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到让遥远的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何将历史题材作为桥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有幸于今年“天津市——南京市品德课程交流研讨活动”中聆听到了两节历史题材的课,分别是天津于涛老师执教的《思想家孔子》和南京品德特级唐隽菁老师执教的《文明古国》。两节课各有特点,又有共性。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满满,听课教师酣畅淋漓。接下来,我将结合这两节课就如何上好历史题材的品德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活化”历史,亲近“遥远传说”
 
  历史对于学生而言就像是一个个“遥远的传说”,这样题材的课堂往往是沉闷的、无趣的,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中教师若没能让学生追溯、关心、了解,历史就没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而于涛老师和唐隽菁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课堂一开始便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非常渴望课堂的继续。
 
  1.卸下历史的神秘感,让学生充满情感的亲近
 
  孔子,想必大家对这位思想家非常熟悉,不论是小学生还是成人,都能说上几句他的名言。如果要给五年级的孩子介绍孔子,大多数老师都会在课堂的开始呈现出孔子的重要地位,然后再引导孩子们追溯“孔子何以获得如此高的声望或地位”。天津市于涛老师在执教本节课时是怎么做得呢?笔者根据现场听课整理成如下(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古代的一位智者——思想家孔子。你在哪里接触过孔子?
 
  生:我在外国语学校见过雕塑。
 
  生:我去过山东曲阜。
 
  生:语文书上曾经学过关于孔子的课文。
 
  师:老师把孔子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呈现孔子的照片)
 
  生捂着嘴偷笑,窃语。
 
  师:你们为什么这么笑?
 
  生:他长得蛮怪的。
 
  师:是的!其实他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地方,比如相传他的身高有九尺有六寸,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米多,人称“长人”。
 
  生:哇!跟姚明差不多高了啊!
 
  师:那你们猜他的影子有多长?
 
  生:一米。
 
  师:不对。
 
  生:十米。
 
  师:再长一点。
 
  生……
 
  师:想不想知道他的影子到底有多长?学完这节课,相信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于涛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便将思想家孔子请下神坛,将孔子的画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当孩子们忍不住评论孔子的相貌时,孔子便不再遥不可及,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神人。学生一次次猜测“孔子的影子到底有多长”,而老师一次次否定了他们的猜想。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渴望在课堂中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如此,一节原以为枯燥无味的课在一开始便充满了趣味。
 
  2.唤醒已有的认识基础,重组学生经验再质疑
 
  如果说于涛老师的课堂以轻松愉悦的气氛展开,那么唐隽菁老师则是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拉开整节课的序幕。笔者根据现场听课整理成如下(片段):
 
  师: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很丰富的请起立。
 
  生起立。
 
  师:我请他协助我,他提问,你们猜。
 
  生:李世民所处朝代是——
 
  生:唐。
 
  师:这便是我的姓。提到唐朝,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生随机说。
 
  师:提到文明古国,历史上有4个国家可以被称为文明古国?
 
  生上台板书: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师:看看黑板上你们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出现在脑海中?
 
  生:为什么中国还存在?
 
  生:为什么中国前面没有古?
 
  生:中国的文明史发展是怎么样的?
 
  师:为什么我们中国位列其中?用5个以内的字板书你们的观点。
 
  生:四大发明、中华五千年、中医、琴棋书画、物产多……
 
  从一个两个零星的学生发言到孩子们完全调动起已有的认识基础,踊跃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些问题孩子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答案。从答案中,唐老师了解了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基础。边了解、边质疑、边深入,由此可见唐老师设计的精妙——唤醒,重组,再创造。
 
  二、“对话”历史,探究提升思维力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两位老师巧妙地设计调动起孩子们对于历史题材的兴趣,那么接下来的重点便是如何借助学生的兴趣挖掘该题材背后的价值。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如何让离学生理解如此的遥远的历史呢?唯有通过设计让孩子主动走入历史的画卷。两位老师在课堂中均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
 
  第一节课:
 
  师: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位教育家?
 
  生自读书或讨论,找出依据。
 
  生汇报:首创私人讲学、因材施教……
 
  师:你的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老师也是针对性地帮助我们。
 
  师:我们的老师都在沿用孔子的思想,而他的思想都包含在他的名言中。课前你们收集了孔子的名言,小组分享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节课:
 
  师:为什么我们中国能名列文明古国的行列?世界上划分文明古国的标准是这样的。老师引用了中国一位学者李学勤先生的观点:
 
  文明古国的长度、文明古国的广度、文明古国的高度
 
  师:你如何理解这三个标准?小组合作,用3个不同的符号给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生同伴合作进行分类。
 
  师:对于这三点你特别想了解哪一点?
 
  生:高度。
 
  师:就四大发明的资料卡片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先独立研学,再合作完成表格。
 
  分工
 
  四大发明
 
  发明人
 
  特点(关键词)
 
  1
 
  2
 
  3
 
  4
 
  两节课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处于“愤”“悱”之中,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如此,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走进历史,追寻历史踪迹。探究让学生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觉得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思考“孔子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原因”、交流“中国文明发展的高度”,感动于祖先的智慧,让历史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
 
  除此以外,这样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总要的作用。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通过历史叙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分析性思维,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强他们智力方面的独立性……”而这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三、“活用”历史,回归儿童现实生活
 
  鲁洁教授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按照学科分为历史、地理、公民,也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生活总是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题材的课如何帮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呢?于涛老师在本节课做了有益尝试,笔者就此部分进行了实录(片段):
 
  师:师者,解惑也。很多人都慕名来向孔子学习,孔子逝世后,很多地方开办了孔子学院。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拜孔子为师吗?
 
  生:愿意!
 
  师:好的,老师这就教你们学一学汉代的拜师礼。
 
  生跟随老师行拜师礼。
 
  师:现在啊,我们都是孔子的弟子了。我们邀请孔子解决一下我们的问题吧!课前老师收集了同学们的一些问题,我们选几个读一读。
 
  1.如何处理和弟弟妹妹的相处关系?
 
  师:谁能帮他出出主意?
 
  生畅所欲言。
 
  师:孔子也为你出了主意——长兄若父。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吗?
 
  2.学习很好,但却没有真正的朋友,怎么办?
 
  师:孔子——管仲平善与人交,你可以向善于交朋友的同学取取经。
 
  生提出建议。
 
  师:其实啊,孔子也没有朋友,但是他说过“吾以学为友”,除了人以外,我们可以和书交朋友。
 
  于涛老师带着学生依次解决了:
 
  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轻轻松松变优秀?——“每事问”
 
  天天复习,成绩还是提高不了怎么办?——“首孝悌,次见闻”
 
  师:还有好多的问题,老师都在纸条上给了你们孔子的答复,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一本书《论语》中。如果以后再有问题,你可以求助这本书。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只会违背品德课程历史的教学初衷。而于涛老师用孔子的思想解决孩子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从孔子思想的学习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价值,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深入学生的内心。
 
  “活化”历史、“对话”历史、“活用”历史,立足儿童的立场,拉近历史与儿童的距离,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德性”发展。“思想家孔子”这节课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孔子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堂的最后,于涛老师揭示了孔子身影有多长的答案——遮蔽了整个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这意味深长的结尾无疑让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留下的思想瑰宝充满自豪;“文明古国”这节课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宽度、广度、长度进行探究,让孩子们经历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明以及中国人的智慧,无疑对学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浸润。结合这两节课,笔者就如何上好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提出了一些思考,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孔繁刚。重要的是追求知识、情感、哲理的统一[J].历史教学问题,1997(1)
 
  [2]郭琳琳。拨动史料之弦 烙刻品德之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
 
  [3]杨广祥。立足儿童立场 走进“活着的历史”[J].中小学德育,2013
 
  [4]雷素君。例谈历史题材品德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5]李晓弘。巧用生活策略 培育生活智慧[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杨晓亚。让德性敞亮起来[J].现代中小学德育,201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历史教学    下一篇: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