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有效情境激发有效思维----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张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至关重要。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教学片段]这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试验本)“分数的乘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规定,掌握分数乘法的法则,并利用规定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陈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问题:北京奥运会期间,小明每天观看电视转播,

  1. 若他每天看2小时,则4天看了多少小时?

    生(1):24 = 8。小明4天看了8小时。

    师:24是整数乘以整数,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2扩大到它的4倍

    师:对,我们把2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扩大到它的4倍。

    出示问题(2):若他看了1小时的,则他看了多少小时?

    生(2):

    师:是整数乘以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

    生(2):把1看作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师:很好。我们作图来表示的意义。

    作图: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看作为一个整体、将一条边三等分后把正方形平均分为三部分,现在一份就表示整体的。将其中的两部分打上阴影,则阴影部分就表示1的

    师:若他看了2小时的,则他看了多少小时?

    生(3):=……

    生(4):等于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4):就是2个相加,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好。这位同学是从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来解释这个等式的,还有没有同学有其它解释?

    生(5):老师,可以像前一题一样,把2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师:非常好,老师再把问题改变一下,同学们再试一试。

    出示题目:(3)某天,他计划看4/5小时的篮球赛,后来因故只看了原计划的2/3,则他看了多少小时?请同学们列式。

    生(6):。

    师:这是分数乘以分数,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它的意义?

    生(1):把看成是一个整体,将它三等分,取其中的两份。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好,老师作图来展示这位同学说的过程。

    作图: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一条边5等分后,将正方形平均分割为5个部分,取其中的4份,涂上粉红色(粉红色部分是正方形的),把“”看成一个整体,再将正方形的另一边3等分,取其中的2份,涂上蓝色,此时粉红色和蓝色的公共部分(紫色)就表示的,也就是的意义。

    师:请问,紫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7):。

    师:如何得到?

    生:现在原来的正方形被平均分为15份,紫色部分占了其中的8份。

    师:对,请同学们研究,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的分子与分母,与右边积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

    生:分子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积的分母。

    师:对,两个分数相乘,将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如果用和代表和,请同学们用字母总结公式。……

    以上是本课的引入片段。

    教材的处理:直接给出思考题:对于两个正整数的乘法,如42,我们知道,它的意义是将2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扩大到它的4倍。对于两个分数的乘法,如,它的意义是什么呢?然后结合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孕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思想。在探讨的意义之后,课本阐述了分数的意义规定,从而得到分数乘法的法则。

    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师在这个引入的设计和处理上,首先是利用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结合了当下最热门的奥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活学活用,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即“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其次,陈老师利用“相似”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中学生平时通过直接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许多相似块,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特别是较为抽象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这些“相似块”,学生便可通过横向相似与纵向相似去学习新的内容,老师先唤起回忆,整数乘以整数的算式意义是什么,然后变为1(特殊的整数)乘以分数,(符合认知规律,学生较易接受);进一步变化为2乘以分数,(学生的头脑中产生问号:列出算式后如何进一步解释的意义?),学生可能从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来解释题目,进一步得到答案。教师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同时没有顺着这条思路展开,而是把问题又引回到如何用分数的意义来解释这一算式,前两题塑造的相似块帮助学生顺利得到将2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的思路。最终题目变为分数乘以分数,这时候相似块再次发挥作用,联系前面的3题,学生水到渠成地将的意义解释为:即将看作为一个新的整体,再等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若不是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学生们的思维不会如此有效。

    那么,如何创设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问题情境呢?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有:1)利用“相似”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可联系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联系方法。2)以展示数学教师的真实思维活动过程来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省略一些详细的解题过程,把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维过程拿到课堂上现场充分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因此“看到”高明的数学思维是怎样在艰难的探索中进行的。3)利用数学史实,名人轶事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讲埃及的一个故事,传说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叫泰勒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游览金字塔,他问陪同的神殿司祭长,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为难地说“古书没有记载”。泰勒斯惊讶地说:“这是可以测出来的呀!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马上测得金字塔的高度。”接下来便问学生:“泰勒斯是怎样测得塔高的呢?”从而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新的知识殿堂。4)通过引起认知冲突来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出示了5道判断题:(1)(2)(3)(4)(5),学生很顺利地判断出前三题是错误的,第四小题时出于定势思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错误的。”教师再追问学生“是错误的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草稿本上算一算。”马上有同学发现左边的确是和右边相等的。认知冲突马上激起了思维的火花。5)利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计。比如:在初三复习应用性问题时,可出示这样的应用题:某水果批发市场的香蕉价格为如表1:

    表1

购买香蕉数

不超过20千克

超过20千克,但不超过40千克

40千克以上

每千克价格

6元

5元

4元

张强两次共购买香蕉50千克(第二次多于第一次)共付出264元,请问张强第一次、第二次分别购买香蕉多少千克?6)利用“提问”来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教师出示只有一个触角的蝴蝶的图片:“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美丽的朋友,大家看!”然后提问:“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还应该怎么做才好看?”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图形特点后,教师马上再提问:“老师有一个问题,叫对称图形不行吗?对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是轴?”从而引出了对称轴的概念。7)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来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教授锐角三角比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请同学利用自己的身高(影长)来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们联想到可以用前面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是个定值。

 

参考书目:

1、《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策略实践与研究 》 许国华 《上海中学数学》2004/2

2、《创设中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 高文君 《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3、《改编习题、提高复习效率的实践与思考》邓武高 《中国数学教育》2008/4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课堂上的动与静    下一篇:中学阶段如何学好数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