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提高,“班班通”在学校中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并在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也显现出了其强大的优势。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发挥其巨大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课件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现在开发中多用制作软件中的工具提供的现有模板制作课件内容,因此内容中相仿和相近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容易出现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如同一个死板的公式。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就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扮演了一个“拖后腿”的角色。有的老师因为要赶上潮流,每逢“公开课”、“教研课”就必使用课件,好像如果没有课件做配角就少了什么似的,就无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因此不管这堂课的内容需不需要课件、不管这堂课的内容适不适合做课件,统统“赶鸭子上架”的弄出一个“课件”出来,结果倒成了摆设,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那么它的制作和使用就应以教师自己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为宗旨,而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重教师、轻学生。目前,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还只是为“我这一节课”而制作,所以在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时,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另外,由于课件的呈现方式大多采用线性播放,在上课的时候,由于课件的连接限制,只能“进”,不能“退”,如果某一环节操作失误,就不得不重新开始。所以,学生也只能被电脑牵着鼻子走,而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顺序。

  3、重操作、轻交流。由于制作课件时,各教学环节是预设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随时操作电脑等设备,关注媒体的使用情况,所以,教师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讲台(电脑)的近距离之内,教师关注学生的时间也少了。这就使教师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视线、情感的密切交流。

  4、重形象、轻抽象。媒体的运用虽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他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整体感知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具体化,但是具体化了的知识必须适时回到“抽象”这一层面,实现“抽象——具体——抽象”的教学过程。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选任何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都具有本身的局限性:

  1、制作一个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和运用。而绝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另外,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到每一课都制作课件。

  2、进行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室环境较暗,但是这样一来,学生读书、写字时就光线不够,影响学生的视力。

  3、目前开发软件的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会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视觉疲劳、活动单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其主体是应该是课程、是学生,而非信息技术、非讲台上那“冷冰冰”的电脑。千万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来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不要在能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时,来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一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文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