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如何写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1-05-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策划的过程。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求的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求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起点。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就是学习需求。差距揭示出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学习者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指出了要解决的问题,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习需求的分析就是找出差距的过程,教学中的问题是找出差距的起点。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者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吗?教学活动的安排合理吗?教学能否使学习获得成功?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正确吗?等等。

  2.学习内容的分析

  是要对学习者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详细分析的过程。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结构、范围和深度,这与"教什么"、"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如何学"有关;介绍学习内容的分析过程与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的一般过程是: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首次评估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具体分析;再次评估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分析的常用方法有:(1)归类分析法。此法要点就是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2)图解分析法把所列内容按顺序排列;用线条把各要素连结起来,然后核查内容的完整性、要素之间的逻辑性;补充实例,提出教学建议。(3)分层级分析法。具体步骤是:确定学习者必须获得的终点能力;确定次一级的从属能力;确定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如此剖析,一直到学习者的起点能力为止。此外还有信息加工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3.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此,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科学的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态度,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重点从以下三方着手:学习者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分析学习者知识起点能力,就是要判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状态;学习者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可从终点能力开始,逐步分析达到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以此判断学习者技能起点能力的水平;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态度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态度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环节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设计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信息技术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3."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教学知识的前后联系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课堂教学评价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四、结论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

  4.涉及到画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节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上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