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乐之者”的培养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到数学教学中培养“乐之者”的重要。如何培养数学“乐之者”呢?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这些年来,我按照初步摸索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这些激趣方法概述如下,与读者朋友们共勉。

  一、在自主“质疑释疑”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不满足前人现成的结论,敢于质疑,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一颗璀璨闪亮的智慧珍珠。因此,教师应把“质疑释疑”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还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我们的课堂少些异口同声的音符,多些与众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如教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试算。由于受到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干扰,大部分学生只用公因数2去除这三个数,得到:[12,16,18]=2×6×8×9=864。再让学生用列举法,从小到大分别写出这三个数的公倍数来验证,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最小公倍数应是144。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为什么不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讨论,使他们发现在短除法中6和8这两个数还有质因数“2”,9和3还有质因数“3”,使得的数两两互质。通过观察,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和善于思考。整个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地主动操作,主动思考,进行分析、归纳,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掌握的知识就容易形成技能。

  二、在宽松和谐氛围中陶冶学习的情趣。

  课堂上轻松、活泼、平等、民主的气氛,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负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畅所欲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只有我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老师这个大朋友的位置,这样便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赏和鼓励。这样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卸下“权威”、“高高在上”的面具,以其亲切自然的笑脸,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学生流露的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以自己的善教为学生善学树立榜样。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注意吸引每一个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完每个内容我总要问“学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补充。对于有些内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

  三、在多样游戏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 、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减法的意义”一课中,渗透了“两数相差几?“这一较抽象的意义。设计“小朋友聚会”这一游戏式生活场景。活动时,先请5位小朋友,再拿4个杯子,每人分得一个后,还差几个?一看便知是1个。怎样算出来的?5-4=1,实际上就是人数与杯子数的差。再准备8个杯子,来了5个小朋友,问:“还有几个没来?”这次的结果实际:杯子数与人数的差,8-5=3。最后对比两次结果,总结出最后结论:两数相差几,就是用大数去减小数得到的差,这样就使“无形”的理论,“有形”地迎韧而解。通过引人入胜的游戏吸引了学生认识的兴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 ,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四、 在实践活动中拓展学习的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数学“乐之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开放题的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解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