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论团体动力和中小学班级辅导策略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0-07-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关键词: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形态; 班主任; 班级辅导策略

  一、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性行为,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以“班级为本”辅导的有效策略

  “班级为本”辅导策略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环节是要研究找准辅导策略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连通点和对接点,策略的应用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状况,切忌生搬硬套,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反而还会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产生负面效应,不利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班级为本”辅导策略可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进行应用和推广,同时还可以在其他学科发现和挖掘结合点,进行相关的转化,以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还证明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小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中教师的反应技巧、互动技巧、行动技巧等均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需要,实施相机应用和推广。为提高应用推广的实效性,还需不断对应用和推广现状进行调研,以调整应用推广的策略,重新调整连通点和对接点,提高策略应用的实际效果,真正帮助学生和谐发展,及时解惑,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确定把握命运、播种信心、追求与崇拜、理解与宽容、竞争与合作、尊重与嫉妒、抗压力等主题辅导活动。

  (二)、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四)、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五)、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校园里和家庭、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一般在人际交往、学习交流、环境适应、情绪困扰、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反应较突出。因而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会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在体验中获得感受,在活动中,形成各种认同意识及正确舆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约束机制,使健康向上的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来影响其心理与行为。

  1、确定团体活动内容

  首先所有的班级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协商确定班名、班训,作词作曲班歌,制定班级公约。班风建设目标是团体确立的行为标准,班集体全体成员都须遵守,它的作用是使其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在团体规范的约束下,成员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只要形成了积极良好的团体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容易产生积极地类化,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更凝聚了班集体的核心力。

  然后根据班风建设的目标,在班级团体心理活动实施中,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心理教育活动的 目标层次化,提高学生对校园的适应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进而使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同事良好的班风也必须将措施每

  一个班集体只要人人都有了和谐意识、自律意识,良好班风的形成便水到渠成。在团体活动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健全,使学生们逐渐学会处理各种纠纷、矛盾帮助他们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情感促进同学间相互理解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形成团结协助,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又很自然地迁移到班级其他活动中,进而增加了班级的自豪感,集体荣誉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般超强的班级内聚力,最终形成高度团结,互助帮助,积极进取,共同完成目标的良好班风。

  2、设计有效的活动方式

  (1)、融冰活动-----进行热身活动、放松训练(包括想像放松,游戏放松,深呼吸放松等),或做个小游戏或讲个小故事,或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2)、活动体验:形式上借鉴了企业培训中的拓展训练,和团体咨询的活动方式,从内容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同学交往、适应社会等方面着眼,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有时一节课是多种形式式的交互运用。

  (3)、活动分享:同学间交流在活动中的领悟,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有乙肝‘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分享活动的得失、成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同伴,以促进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主题的总结提炼。此时,教师要积极倾听。即用“心”来听,不仅要听懂对方话语的内容,还要听懂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和情感含义,指导要适当。因为教师指导少,学生无从下手,表面上热热闹闹,纯为活动而活动;指导太多,又可能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变成教师的说教。

  (4)、进行团体活动反馈:通过每次的调查反馈,或写活动日记,活动感想,使教师了解同学们的反应,并进行相应的整改,以保证每位成员进行正常的活动和应有收获,使活动结果效果更好。同时,根据同学们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管理思路的调整,制定新的管理措施,为达到文明、勤奋、健康、向上的班风、校风而努力。

  3、谈话时要学会注意倾听

  所谓的倾听,是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不仅仅是听听而已,还要借助各种技巧,真正听出学生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要求教师在听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以达到高度的同感。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其思想和作法总有一定的根源,教师只有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才能弄清真正一面。不认真体会学生的感悟并给予适时的辅导,其课堂教学效果收效不大。

  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多么重要,而有效应用“班级辅导”策略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1)、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运用包括“什么”、 “怎么”、 “为什么” 、 “能否...”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学生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让学生讲出更多的有关情况、想法和情绪。

  校本课程《学生心灵成长》有一课堂教学片断:

  师:“能不能告诉我,开学以来这段日子什么事让你这样烦恼?”

  小明:“我上课老是坐不住,就想找人讲话。下课喜欢撩女生,还喜欢骂人。还有,还有……”他抓抓耳朵,边想边回答。

  师:“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呢?”

  小明:“我真的是不能控制自己。有时,我挺想好好听一会课,可过不了一会儿,我就忍不住了。”看得出,他说的是真心话。

  师:“对这件事你是怎样看的?”

  小明:“是我实在听不懂。我有时真恨我自己!”

  师:“好吧,你妈妈也在这里,我们就一起来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帮助你控制住自己!你觉得行不行?”

  生:“老师,你和我一起上几堂课吧!看我能不能控制自己。”

  师:“同学们的作业本、作文本的批改,这些事由谁来做,你是怎样看的呢?”

  生:“那我只能靠自己了。”

  师:“好的,老师知道你会这么做的。”

  开放性提问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学生心灵成长》便是通过开放性提问,让小明对上课不能自控的问题讲出了真实的想法和情绪,最后达到了帮助小明自助的目的。

  (2)、强调体验、感悟促学生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灵沟通、理念认同的、助人自助的教育活动,不是干巴巴的说教,也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根据实际,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感染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调节自我能力、优良心理品质的育人活动。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体验是鲜活的知识,令人印象深刻难忘。体验学习的过程蕴涵方法策略,知情兼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自然整合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接受教育影响与否,完全决定于学生自己。教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互动互助找出问题结症、解决办法,自我解决问题。而这一切的关键则是学生的体验。事实上,学生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必须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也只有在对自身经验的改组、改造的探索中才能成长。所以学生必须获得深刻的体验感悟,才能接受影响,自我教育。

  (3)、创设良好氛围,使活动处于弱控制状态。罗素认为:“凡使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的或自由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本是以情动人。教师要充满爱心,创设尊重、平等、和谐、宽容氛围,让师生真情流露、心灵交融;要尽量淡化、转换角色,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多用非语言表达,如微笑、点头、关注、激励、接近、抚摸、心理互换等弱控制手段,使之消除防御状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展露自己的体验和最真实的自我,让大家获得准确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

  例如

  在小学《有话好好说》教学中,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进行班级辅导,确定《有话好好说》主题活动,旨在对小学生进行理解与宽容的辅导,如何懂得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设置了以下几个情景:

  (1)、一群女生正在走廊里跳皮筋,一个男生迎面走来,路太窄了,男生踏过皮筋,打扰了女生的游戏……女生会怎么说怎么做?男生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2)、你和青青是好朋友,青青向小林借了一本书,还给小林的时候却是破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说?

  (3)、自习课时,你的同座吴昊作业做完了,而你还在认真做作业,他却在大声说笑,和你开玩笑,你会怎么说?

  (4)、上美术课时,你需要用剪刀,但你正好没带,你的同座有一把,但他却不肯借,如果你很想借到这把剪刀,你会怎么说?

  (5)、打了上课铃你的同座小明还在讲话,你提醒他,他没听见,你拍了他一下,他却说你打他,并狠狠的还了你一拳,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因此,教师要关注、尊重、激发每一个学生参与,倾听其发言;要少说教,多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活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同辈交流,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体验,学会认识自己、他人,助人自助。这种同辈交流互动使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如,在《我能行》的心育活动中,人人展示自己,交流经验,获得深刻体验、震撼,既培养了自信,又使不少依赖性很强的“小皇帝”、“小公主”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变成了生活自理小能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特征和发展性原则的应用,结合小学生人际交往实践,及时解决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平等、相互尊重、融洽了师生情、同学情,营造出了学校心理安全自由的教育环境,创造出了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能有效的解决同学交往、亲子关系、师生相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们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交往。从而起到了催人向上的教育团体内聚力,有效地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两年前,我怀着对教育的执著,一如往昔的深爱、向往与期待重新踏入校园。在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两年的学习生活期间,以“文以治国”的信念,让我满怀使命、挺起胸膛的说:“我们,以及我们正在把握和即将把握的教育,理应成为中国崛起的脊梁。”

  两年充实的学习生活告诉我,民族需要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具体环境的实战先锋;也告诉我,只有不断经历考验、挫折、甚至失败,才能逼近我们最终的理想。

  由于我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王松花教授怀着她那伟大的母性,无比耐心、无私无求的给予我持续的指点和帮助,在此我深表谢意。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论文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顺利完成学业,在此向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两年来的辛勤栽培!

  即将结束再次学习的生活,相信等待我的是一片充满机遇、风险与快乐的土地;也相信我和同仁们的事业必将如涅磐之凤、浴火之凰;更加相信,不朽的民族精神终将引领我们创造新的奇迹!“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行方智圆煅内蕴,海阔天空铸宏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促进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浅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