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朗读教学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新课标呼吁朗读,提倡感悟。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能力低下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备课不备“读”却是许多教师的“常见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应抓好那些常规的环节外,还应在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上下功夫。

  一、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入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以收到“以音美以感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这里,应特别重视以下教学环节:

  ㈠以“境”激情。“境”,既意境,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让学生曲径通幽,进入作品境界,才能移情动容,绘声绘色。入境之法,主要是形象感受。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指作品中的词语对朗读者内心的刺激,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如《桂林山水》、《观潮》、《荷花》、《夏夜多美》等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我们就可以用课件、录象、音乐等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渲染,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入文入画,入情入镜。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朗读能力。

  ㈡教学用语要丰富。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语言尤该有“文”,尽量用恰当、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组合自己的语言,力求准确、生动、精炼、新鲜。在这里,入耳是前提,入心入脑才是最终目的。

  ㈢课堂教学要重视朗读。多读、精读、读通理解。除要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充满感情,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声”。多读有益。教师在备课时不妨拿出一定的精力,把教材认真“读”几遍。不但要多读、精读、轻读、读通遐想,去感受事物的形象;还应当进入角色,表情朗读,去体会人物的性格;而读中品味文章特色,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只要肯读,就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入情。

  单调的朗读形式会使学生读的索然无味,而丰富多变,生动活动的形式,既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又能使朗读本身成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需要,从而读得兴趣盎然。朗读的形式有:个别读、对比读、范读、听读、默读、轻声读、配乐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朗读形式。如《乌鸦喝水》、《小壁虎结尾巴》、《要下雨了》等表演性强的课文,我们就可以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来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

  三、朗读教学要读准读通,做好范读,加深理解。

  有人认为,只要理解了课文,就能朗读好课文,这是不全面的。理解固然是朗读的前提,但理解替代不了朗读,理解了课文并非就一定能朗读好课文。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是一次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技能。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要求语文教师掌握这门技能。要范读好课文,必须提前反复诵读并通过个人监听加强语感,纠正读音上的错误,克服套字、添字、重复、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要求“读准”,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力求进入情境,进入角色。有声语言的直观性、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除了讲解语言外,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人的高水平朗读,是使这一特殊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活动,这种浓郁的情感性,自然更应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之中,通过读,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范读时,教师应当让自己首先入情,进到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融情入境,用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声情并茂的境界,进而移情于学生,使他们也深入到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在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境界中理解词语、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

  如《观潮》一课可以抓住“天下奇观”中的“奇”字,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事情发展顺序,领悟钱塘江大潮行为、壮观、奇特的景象。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读妙读通,提升境界。“读”要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读”时应当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又要灵活多变避免程式化,绝不能一说范读,就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完全不顾学生,一味自我陶醉。

  有的朗读目的是正音,解决读音不准的问题;有的是为了加深对句子或文段的理解;有的是为了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有的为了启发想象,培养语感;有的则是为了巩固记忆,熟读成诵;还有的是为了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等等。

  一般说来,讲解前的范读多是了解性范读,宜给学生以整体印象,并展示文章的大体结构;讲解中常随机进行启发性范读,目的明确,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讲解后通常是总结性范读和欣赏性范读,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领略文章的妙处。文章的写作特点要尽可能读出,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这远比直接告知他们现成的结论强得多。

  读妙不仅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且应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一个重点。教师朗读水平再高,也替代不了学生的活动。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主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让学生学得快乐,使识字教学充满语文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