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偶然”与“必然”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研训中心 向富民

  又到了该我上公开课的时候,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执教四年级上学期《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是因为我觉得科学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学科,要想让公开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最好的途径,实验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空气中有什么》就可以设计一些充满趣味的实验。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我在课前进行了实验预演。果然,在实验预演中还真的出现了“意外”:首先是在制取二氧化碳时,瓶里的小苏打和醋的量太多,结果发生反应后泡沫溢了出来,流的实验桌上到处都是;在做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时,当我把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向装有蜡烛的烧杯里倾倒时,蜡烛的火焰只忽闪了几下,没有熄灭。我暗自庆幸:幸亏做了预演,如果公开课上出现这样的“意外”,那这节课就要搞砸了。于是我马上着手改进实验方法,先是反复实验确定小苏打和醋的量,然后是换了一个小一点的烧瓶,实验效果还不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公开课上,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活动导入、分组实验、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的性质,重难点逐一攻克。就在我以为这节公开课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时,“意外”发生了:当学生把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后,轻轻摇晃着集气瓶,5秒、10秒、20秒……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可学生手里的瓶子里并没有发生应该发生的变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怎么办,再这样把瓶子摇晃下去也是枉然,慌乱之下,我只好临时调整实验方案:让学生用吸管朝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可一时又到哪儿去找吸管呢?好在学生的钢笔筒和自动铅笔筒可以代替。在观察实验现象后,部分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第一个性质──可以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眼前的难关总算是勉强度过了,但从学生和听课老师的表情来看,他们对这样的调整并不满意,部分学生对人呼出的气体是否能代替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心存疑问,有个学生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我们吹出来的气体全部都是二氧化碳吗?如果还有别的气体,又怎么证明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究竟是二氧化碳还是别的气体呢?”我一时语塞,最后只好直白的告诉他,我们人吹出的气体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还着重强调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可以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了“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得出这一权威结论,学生不再怀疑结论的正确,教学得以继续进行。

  一节尴尬难熬的公开课终于结束了。

  课后,我不断的问自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纯度达不到要求?不可能,因为在做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时完全达到了实验效果。不经意间,我瞥见了盛着石灰水的水槽,水面上漂着一层透明的硬质膜状物。这让我蓦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一定是石灰水放置的时间过长了。在做实验预演时,我发现刚调制的石灰水里有一些杂质,而且较浑浊,为了避免影响实验效果,我在上公开课前一天就调制了石灰水,经过一夜的敞放,可能石灰水已经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钙,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

  原本以为自己的教学预案设计严密、准备充分,可没想到百密一疏,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偶然”竟让我的教学事倍功半。仔细想想,真的只是一次“偶然”吗?也许“偶然”的背后更多的是“必然”。表面上看,我在课前的准备相当充分,但课堂上仍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偶然”,认真想一想,正因为课前我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足够的重视,也对重难点做了种种情况的预设,却忽视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细节──石灰水放置的时间。因此,发生这样的“偶然”也是“必然”。

  科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在设计教学预案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了课堂结构的整体把握,却忽视了具体细节的雕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候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一个细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能影响事情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科学教学也是如此。

  一粒细小的灰尘可能引起火箭发射的失败,造成数亿元的财产损失;一线小小的火星可能会引发煤矿瓦斯爆炸,夺去上百人的生命……对于这些因忽视细节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惨痛教训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可面对科学教学时,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呢?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实验可能是帮助他们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每一次实验的成败与否也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每一次实验又都是由许许多多个细节构成的,每一个细节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细节的断裂,都可能导致整个学习链的瘫痪。偶尔的一次“偶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偶然”的深层次原因,忽视一次又一次的“偶然”,到那时,也许课堂上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再是偶然,而成了“必然”。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作为普通人,我们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那么大事也就无从谈起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细心,从一次又一次的“偶然”入手,那么我们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就将成为“必然”。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科学课如何有效提问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
推荐资讯